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1普洱两会
 

传递民生温度 凝聚发展信心——好声音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21/2/5 10:16:31  点击数:

产业发展

李明富(代表):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畜牧业面临着产业质量不高、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建议市级层面出台鼓励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增加对畜牧产业的支持力度。 (记者  阮琳佳)

周向志(委员):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是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能,百姓致富的重要支撑。我市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为普洱增添了神秘、瑰丽的色彩。我市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有优势也有潜力。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快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做大做强这个朝阳产业、幸福产业、富民产业。(记者  臧灵)

陈金凤(代表):近年来橡胶价格低迷,导致大量胶地无人采割。建议引进先进的橡胶生产技术,增加产品品类、提升产品质量,使市场降低对进口橡胶的依赖,优先选择本地橡胶产品,从而提振胶农信心。 (记者  李毓珊)

卢寒(委员):建议落实领导联系重点产业制度,每个产业链都要有工作专班负责,指定专门领导主管。每个产业链都要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上市,确保“因产施策、因企施策”,一个产业一套政策,对重点产业、龙头企业要开展“保姆式服务”。同时,要结合普洱实际,学习借鉴乡村振兴方面的成熟经验。(记者  徐一丹)

 

社会民生

李红梅(代表):建议学习借鉴发达城市相关经验,尽快出台相关条例,从法律层面规范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农村垃圾处理,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记者 李毓珊)

丁保富(委员):近年来,我市全力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管护工作,优化路网结构,提升通行能力,有效改善了我市交通运输条件。建议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建立健全投资服务体系和投诉工作机制,并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督和推进。 (记者  臧灵)

蔡茂伟(委员):建议在人员流动集中的路段建设人行天桥,可以先行在市人民医院门口、思茅二小与雅侎之星路口修建人行天桥。 (记者  徐一丹)

王军(委员):建议以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为抓手,做实事、出实招,进一步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垃圾的清理工作。(记者  廖智若愚)

刘波(委员):建议相关部门早日完成红旗会堂的修缮工作,让红旗会堂重新投入使用,满足市民需求。 (记者 廖智若愚)

许咏梅(委员):养老问题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建议政府要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把养老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倡导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同时,完善政策法规保障养老行业规范运行,建立养老志愿者服务群体,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养老志愿服务中,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全面推动养老事业发展。 (记者  李超)

罗海英(委员):建议加大健康意识的宣传力度,包含心理疏导、身心健康、减压等方面,相关部门针对疾病的预防宣传,应制定相关宣传计划进行普及推广。(记者  曹琦涵)

李学文(委员):建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合理规划市、县(区)医疗资源,整合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成立集康养、医疗、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记者  徐瑞)

曹明春(代表):建议在墨临高速公路与景振高速公路交汇区域建设农产品加工工业区及仓储物流中心,利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良好的交通优势,带动当地农业发展。 (记者  杨红林)

张建平(委员):建议加大对乡(镇)环卫工作的关注,适时组织政协委员到各乡(镇)开展环卫工作调研,提高基层对环境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环境卫生专项资金,将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工程,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记者 张诗韵)

居苏(委员):部分小区用水用电设施设备老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成立检查工作组,进行走访调研,并拿出合理解决方案,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 郭春祥)

 

教育发展

刘绍良(代表):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边远山区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确保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同时,还应采取请专家、强培训、补短板等措施,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记者 杨红林)

朱元坤(委员):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升高中教师的生活待遇,给予教师更多的帮助和关怀,从情感上留住教育人才,让他们安心从教。 (记者 臧灵)

张启良(委员):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建议我市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引进高校人才,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记者 张诗韵)

李耀辉(代表):应加大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力度,减轻普洱中心城区公办幼儿园的招生压力。(记者  杨红林)

丁成宏(委员):建议加强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等学校的安全保障工作,加强校内安保力量,在校园周边设立治安执勤点,织牢校内校外联防联控安全网,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记者  刘绍容)

陈发新(代表):多年来,乡村基础教育落后,特别是幼教资源欠缺,私办幼儿园存在管理不规范、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建议把教师培训作为重点,抓强抓实基础教育工作。(记者  阮琳佳)

邓丽敏(代表):希望给乡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让乡村教师走出农村、走出大山,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回乡村,让农村孩子享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记者 李毓珊)

高松凤(代表):希望政府加大对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记者  王芬)

范世雄(委员):建议成立一个教育基金会联盟,帮助有求学困难的家庭,并对全市优秀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  (记者  郭春祥)

 

生态环境

李开福(委员):建议各级各相关部门进一步严厉打击非法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织牢野生动物保护网,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资源认知和保护意识,引导其树立文明新风尚,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记者  臧灵)

陶川(委员):建议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在原有生物多样性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全市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进一步摸清具体生态环境情况,统计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为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奠定基础。建议进一步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和防控工作,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障生态安全。     (记者  张珂嘉)

刘宝(委员):建议相关执法部门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既要执好法,又要发展好”,确保森林资源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记者  张诗韵)

李泽平(委员):城市建筑垃圾随意倾倒的现象屡禁不止,建议相关部门拿出方案措施。一是加大查处惩罚力度;二是对城市建筑垃圾进行集中规范处理,避免建筑垃圾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记者  郭春祥)

高华(委员):建议进一步增强市民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避免二次污染的发生;倡导市民在家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以降低后期各方面的投入。(记者  郭春祥)

 

乡村振兴

张新发(代表):近年来,通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普洱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议市委、市政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记者 罗成建)

游升翠(代表):建议市级层面加强对村庄规划的指导,规范出台相关规定,对群众搭建的彩钢瓦大棚进行整治,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同时,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给予更大的支持,为群众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记者 罗成建)

王丹丹(委员):我们身边不乏带货人才,“身边人”更能成为家乡“代言人”。建议统筹本地“网红”资源,开展定期培训,加大扶持力度,培养网红人才,助推乡村振兴。(记者  曹琦涵)

施惠青(代表):突出特色、亮点打造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党委政府要多关心、关注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为他们的创业就业出主意想办法,保障农民持续增收。(记者  朱菊英)

杨中兴(代表):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做好乡村规划,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记者  阮琳佳)

徐刚(委员):建议市政协今年组织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的调研,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记者  刘绍容)

明清菊(代表):应加大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能只是政府在“使力”,要让普通百姓也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齐心协力共促发展。(记者 杨红林)

朱梅(委员):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找好联结点、打好组合拳、画好同心圆,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使经济效益好、群众参与度高的产业成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记者 张诗韵)

杨玫(委员):建议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福利待遇,促进他们履职尽责,确保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记者  郭春祥)

胡艳兰(委员):建议在全市推进乡(镇)志、村志的编修,记录乡村振兴进程和取得的成就,留住乡愁、乡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记者  刀琼芬)

张福(代表):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增加交流,开阔眼界。同时,加大对乡(镇)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发挥组合拳效应,带动乡(镇)发展。(记者  李玲玉)

左咏洲(委员):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建议合理配备乡(镇)干部,提升乡(镇)干部队伍的干劲和活力,为乡村振兴聚集力量。(记者  臧灵)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传递民生温度 凝聚发展信心——... 下一篇: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搭...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