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转载
 

【云视网评】运用少数民族生态智慧,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美丽云南

本文来源:云视网  作者:  时间:2019/12/3 16:02:31  点击数:

1573625641619499.png

(云视网评特约评论员 : 角媛梅)

在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作报告和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明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3项总体目标和12条具体路径,其中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是重要内容之一。

深入学习贯彻全会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中,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目标,不仅是对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最生动的表达,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集中展现,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建设成果显著。全省拥有各级自然保护区159个,总面积2,872,451.30公顷,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3%。全省16个州(市)的110多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已累计建成1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文明县,430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29个省级生态文明村。云南省的很多生态文明计划和行动都领先于国际国内战略。

尤为重要的是,云南省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协同共生中积累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形成至今依然具有极高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少数民族生态智慧。它们是建设美丽云南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历史根脉,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借鉴云南少数民族资源生态管理规约,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云南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具有独特而丰富多样的生态智慧,其中有很多有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文化体系。例如,红河哈尼梯田区的传统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哈尼梯田得以持续存在的关键。该制度是为适应大坡度山地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用水纠纷,由当地哈尼族创造并保持的独特的梯田“分水木刻”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水沟的修建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和管理者——沟长的推选退出制度等方面。该制度实现了梯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保障了沟渠的日常管护和应急修复,调节了村民之间、村寨之间和河流上下游之间的水资源时空配置矛盾,维持了梯田生产秩序、民族团结和村寨的社会和谐,最终维护了该区的生态安全,是梯田持续存在1300余年并最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类传统管理制度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可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云南少数民族范例和借鉴。

二、参照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智慧景观,提供生态文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模式

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构建了独特的由多种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组合而成的多功能文化景观,即“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智慧景观”,这是十分具有云南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模式。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为例,其土地利用格局在空间上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的结构,从而形成了景观中独特的能量和物质流动,形成了独特的水土保持、水体自净和生产功能。首先,由于森林对地表径流的截留,加之梯田修成水平面,并有高出水平面的田埂,使地表径流及其携带的泥沙在梯田中逐级沉淀,因而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其次,林——寨——田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错落分布,使哈尼人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粪便截留在梯田之中,不仅使梯田肥力增加,提高地力,还减少了人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形成一个自净系统。第三,天然降水经森林截留和储存后,以溪流或山泉的形式流入村寨,成为村寨清洁的生活用水。村寨在梯田之上,还有利于村寨的安全。第四,水稻及其它绿色植物将太阳辐射总能量的1-2%固定为化学能,然后被各种动物吸收利用,转化为肉、毛、皮、蛋等,最后以农产品的形式提供给哈尼人消费。该景观是人地和谐共处的具有持续发展特性的文化景观,对山地农业开发、山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指导作用,是生态文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的经典模式,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三、应用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智慧,建设美丽云南

少数民族地区是美丽云南建设的关键区,也是中国最美丽省份中“五美”建设的集中体现。如生态美所倡导的遵循自然生态的规律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很典型;环境美所坚持的系统性,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也是多数民族地区的共有特点;山水美遵循的山水协调性,可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完整的体现;乡村美承载的“美丽乡村”,正体现为云南丰富多彩的乡村景观,为培育“美丽经济”或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是乡村旅游减贫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条件;而城市美的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运用民族生态观念智慧提升各民族间的协同关系,实现云南省全省少数民族的大团结,同时要按民族生态智慧观念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最终运用到中国最美丽省份的“五美”建设中来。

本文来源:云视网

 

上一篇: 【云视网评】完善法治体系,推进... 下一篇: 【云视网评】云南:主动融入国家...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