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擦亮绿色发展的生态底色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徐瑞  时间:2023/4/6 10:36:50  点击数:

普洱日报讯(记者  徐瑞)   澜沧之美,绿为底色;生态文明,保护先行。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因澜沧江而得名,有全球迄今发现最古老的树龄达1700余年的过渡型大茶树——邦崴千年古茶树,有全世界发现种植年代最久远、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素有“世界拉祜之根、千年古茶之源”的美誉。

澜沧县生态环境优越,种茶历史悠久。然而,过去的澜沧守着绿水青山却变不了金山银山,如何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能让群众增收致富?成了澜沧县发展路上一道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为拉祜山乡发展打开了思路:保护生态、留住乡愁、绿色发展……环保红线不再是制约,而成了发展的推力。

从传统种茶转型茶旅融合发展、从生态制约到绿色发展,今天的澜沧,生态底色不断厚植,生态经济蓬勃发展。今天的澜沧,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一幅山水和谐的秀丽画卷正在舒展,绿色名片更加亮丽。

△山清水秀的糯扎渡库区。 (普洱日报记者 李慕捷 摄)

 

全面践行“两山”理念  奋力建设美丽家园

多年来,澜沧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坐落在惠民镇的景迈山是一个因茶而兴的美丽地方,地处澜沧江流域,澜沧江水系的南朗河与南门河将景迈山环绕,不仅为景迈山提供了独特的水文系统,也保护了景迈山的生态环境。

2013年,惠民镇景迈山被确立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建设区,通过“山上作减法、山下作加法”的发展模式,探索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同年,景迈山古茶林被农业农村部列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景迈山茶林文化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2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目前,我们正在推进景迈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景迈山有着优良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还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创建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景迈山的地域生态优势、独特资源优势和普洱茶品牌优势,打好生态产业‘组合拳’,力争把景迈山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典范。”普洱市生态环境局澜沧分局副局长刘志丰诠释了景迈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一江清水孕育两岸青山,一片茶林带富一方百姓。祖祖辈辈以种茶为生的景迈山茶农将茶树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来敬重、供奉、继承,这里的人们生活在茶林里,家家有树、户户种茶;这里的人们仰茶而生、伴茶而舞、因茶而歌。

“为保护管理好先辈世世代代传承遗存下来的古茶林、古村落,我们制定了景迈村村规民约,要求全体村民自觉保护好寨子水源林,古茶林和生态茶园内坚决不使用农药化肥,科学采摘茶叶,古茶树每季只采摘70%的鲜叶量,并且只采春、秋两季,让古茶树得以休养生息……通过这些村规民约,不仅加强了村民的责任与担当,也让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古茶林生机勃勃。”景迈村党总支书记岩赛乱说,保护好景迈山,不仅仅是景迈山村民的责任,还需要多方聚力,大家共同来维护。

近年来,澜沧县切实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全方位“守护”景迈山。依托景迈山5片古茶林、9个传统村落和3片分隔防护林,制定出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景迈山古茶园文物保护规划》等相关地方性法规和专项规划,健全完善古茶林采摘、管护村规民约,抓稳抓实抓好景迈山古茶林、古村落发展规划保护标尺。

“村寨围在茶林中,茶林隐在森林中”成了景迈山良好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林茶互生、人地共荣”成了景迈山新时代内涵,郁郁葱葱的古茶林不仅形成了原始生态空间,更成为了景迈山经济文化的品牌名片。

 

绿色产业富民强县。 (普洱日报记者 卢磊 摄) 

 

深入打好三大保卫战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位于澜沧县城的南朗河勐朗集镇段沿河风光带,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绿树成荫,迂回的栈道上行人络绎不绝。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空气新鲜的南朗河勐朗集镇段沿河风光带折射的是澜沧县生态环境之变,也是全县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持续向好的一个缩影。

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洁净的土壤既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又是发展之基、治污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澜沧县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确定了县委领导、政府主抓、行业管理、环保监督的职责体系,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改革部署要求,制定印发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规范性文件,全面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出台了《澜沧县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全面安排部署,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深化环评审批改革,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生态文明宣传常态化特色化,环境保护深入人心,全民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打好蓝天保卫战,让澜沧的天更蓝。严格落实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各项措施,综合整治7家“散乱污”企业;全面实施“四大”清洁行动,淘汰营运黄标车13辆、非营运黄标车754辆;全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完成46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监管,强化秸秆禁烧管控,严格管控餐饮油烟,严控建筑施工工地扬尘,县城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近十年来,全县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打好碧水保卫战,让澜沧的水更清。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达标率100%。投入资金2.06亿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200套。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大力推进以澜沧江为主的“三大水系”保护修复,全面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糯扎渡库区非法养殖网箱和非法捕捞渔具全面清零。近十年来,澜沧县纳入国家和云南省考核的地表水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无劣V类水体。

打好净土保卫战,让澜沧的土更净。全面落实云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调查,完成疑似污染地块土壤调查项目1个,完成土壤环境调查项目2个,工业固废堆场整改工作全面完成,全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医疗废物规范处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2022年全县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为100%,县级南丙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清洁,这些正是我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实效,更是久久为功,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刘志丰说,在新征程上,澜沧县将接续奋斗,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绿美城乡宜居宜业。 (通讯员 张瑜 摄)

 

探索“生态+产业”发展路径  激活绿水青山富民效应

“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是以茶为生,2014年实施生态茶园改造后,不仅茶叶品质提升了,干茶价格也从原来的几十元一公斤涨到200元一公斤。大家日子好过了,也更注重环境卫生了,建了猪圈、牛舍,把鸡放养在茶林里,做到了人畜分离。环境变好了,来旅游的人也多起来了,我家2018年开起了民宿,2021年打造了‘翁榕’茶叶品牌。现在,我们的家园就是景区,大家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茶旅融合发展路子,村民小组每户年收入都可达10万元以上。”惠民镇芒景村翁基村民小组长晒砍欣慰地说,眼下村民们的生态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茶产业、旅游、林下养殖……多年来,景迈山的茶农通过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让绿叶变成“金叶”,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

近年来,澜沧县紧紧围绕“绿色经济强县”目标,把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重要支柱产业建设,作为财政增长、企业增效、农民增长重点经济产业培植,持续推进绿色、有机茶园建设,大力推进茶叶基地有机化认证,完善产品监督机制,确保茶叶质量稳定。目前,全县现有茶园面积43.6万亩,有各类茶叶企业1036家。2022年实现干毛茶总产量3.18万吨,综合产值61.9亿元,同比增长29.4%。

在东回镇班利村思茅松林下,拉祜族群众龚建文正在收捡飘落的松针,一层层铺在垄墒上,然后拔草、浇水,精心呵护着林下的“宝贝”。

“这一垄一垄的地里种的是三七,这些三七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有机三七产值较高。”龚建文和周边村民一道管理的林下三七共有100亩,是深圳田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一年多前种下的,预计今年12月可以开挖。近年来,公司在澜沧累计种植林下三七1095亩,实现有机三七产量40吨、综合产值1.2亿元。

发展林下经济,走绿色致富之路成为拉祜族群众的共识。目前,澜沧县累计种植林下三七1.21万亩,有机三七产量348吨、产值6.96亿元,覆盖10个乡(镇)15个村委会,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激励奖励等方式,带动农户2889户10400人,实现户均增收2.5万元。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2012年以来,澜沧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擦亮绿色发展的生态底色,全县森林覆盖率由58.51%提高到70.12%,森林面积由51.15万公顷增长到61.29万公顷,森林蓄积量由4811万立方米增长到5276万立方米;林业用地面积由55.91万公顷增加到65.24万公顷;茶叶、甘蔗、咖啡、渔业、水果、蔬菜等绿色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9个茶叶基地被认定为云南省“绿色食品牌”,有机茶园认证面积6.5万亩;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初见成效;走出了一条从“靠山吃山”到“爱山护山”再到“育山富民”的生态发展之路。

结语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行走在澜沧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美景。 (澜沧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拉祜山乡70年教育巨变 民族团... 下一篇: 浇灌“团结花” 共绘“同心圆...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