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胜景宜人满目新 “诗”与“远方”竞芳菲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付颖  时间:2023/4/6 10:22:57  点击数:

普洱日报讯(记者  付颖)   澜沧,山环水绕、地域辽阔,奔流不息的澜沧江之水润泽出万顷红土的满目翠色,哺育出这片大地的蓬勃生机;澜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恢宏的史诗乐章与灿烂的民族文化随着时光而延续,并汇聚成独特的历史文脉,凝结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将自然生态禀赋、特色区域优势、民族文化资源叠加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优势,以繁荣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力构建文化旅游互动共进、共生互融的大格局,让文化“美起来”、产业“强起来”,实现文化旅游产业与全县发展大局同频共振、互补互兴。澜沧县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中国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最佳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雪林乡左都大寨。 (通讯员 董琳 摄)

△景迈山糯岗古寨。 (通讯员 董琳 摄) 

 

强化保护传承  民族文化“活起来”

2022年1月31日22时45分,普洱澜沧舞蹈《摆出一个春天》登上央视虎年春晚舞台,为全国人民和海外观众带来了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成为央视春晚一大亮点和大众热点话题。

“这是我们的骄傲!”作为参与演出的演员,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村民李石开每当说起春晚的演出经历,都充满喜悦和自豪。李石开是拉祜族芦笙舞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岁就跟着父辈及民间艺人学习芦笙舞和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2002年,李石开牵头成立拉祜族艺术团,组织寨子里的村民学习拉祜文化,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拉祜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为拉祜文化新一辈的代言人,李石开的女儿李娜倮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不断挖掘拉祜文化魅力,创建民间艺术团,组织开展农民商演,让拉祜族歌舞走出大山,唱响全国。2013年,李娜倮成立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带领村民开展老达保快乐拉祜原生态实景演出,几乎人人当演员、个个有创收。如今,老达保从过去的偏远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拉祜文化名村和旅游产业新村。古老的拉祜文化,在一代代人的传承守护中,正焕发着新的魅力。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近年来,澜沧县始终围绕建设“拉祜文化名县”的目标,采取系列政策措施,深挖非遗蕴含的特质和内涵,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澜沧县高位高标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加大对《牡帕密帕》、拉祜族《芦笙舞》2个国家非遗项目的保护;组织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及传承人到学校上课辅导;保护和打造民族传统节日,宣传提升扩塔(春节拜年习俗)和阿朋阿龙尼(葫芦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训,让更多的群众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截至目前,澜沧县共有各级非遗项目62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2名,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澜沧县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2016年根据国家级非遗项目《牡帕密帕》编创的大型歌舞剧《牡帕密帕》荣获云南省第十三届新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原生态歌曲《四季调》荣获云南省第四届农民工文化节“建设者之歌”金奖;根据非遗项目创作的舞蹈《笙声不息》《阿朋呢嘎》《跳摆》等节目荣获云南社会文化“彩云奖”金、银、铜奖和最佳传承奖;2020年编创的拉祜族原创舞蹈《摆出一个春天》荣获第四届云南省群众文化“彩云奖”、首届云南原创歌舞展最佳作品奖,被中央电视台选为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2020年拉祜族创世神话史诗《牡帕密帕》(选段)在2020年云南民间故事展演中荣获一等奖,澜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一步步走出大山,走进省城、走向全国。

 

△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 (通讯员 张华 摄)

△普洱澜沧舞蹈《摆出一个春天》。 (澜沧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聚焦文化服务  文化惠民喜事多

在糯扎渡镇大歇场看一场“村晚”,体验民俗文化,感受民族风情;到竹塘乡老炭山村哈果吗寨子观看拉祜族芦笙舞,沉浸式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进社区,写春联、制作春节习俗饰品,共享浓浓年味……

今年春节期间,澜沧县文旅部门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通过文艺节目演出、非遗展示、流动博物馆系列展览、年画展、全民阅读推广、文化人才培训活动等方式,为大家送上了一份极具澜沧年味的文化大餐,有效提升了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化具有凝聚民心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功能,是衡量幸福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尺。澜沧县始终坚持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己任,持续深入加大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和扶持力度,从“一书难借”到全民阅读,从政府“端菜”到百姓“点单”……经过多年发展,澜沧县公共文化服务从寥寥无几到“百花齐放”,迎来了华丽蝶变。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建成,实现了县有剧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建设目标,覆盖县、乡(镇)、村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县有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可容纳700余名观众的剧院。全县20个乡(镇)均已规划建设1个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点,配备相应设备,成为展示、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全县20个乡(镇)文化综合业务楼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20个、村级服务点60个。完成图书馆总馆制建设县级总馆1个,乡(镇)分馆20个,村级服务点187个。完成文化总馆制建设县级总馆1个,乡(镇)分馆20个,村级服务点172个。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提升。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建立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制度。目前,全县共有23处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每年服务群众达3万多人次,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零门槛”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提质转型,运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县文化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为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以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为重点,创新载体,活化形式,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游客体验拉祜族文化。 (澜沧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打造融合新业态  文旅品牌增魅力

仲春时节,伴着徐徐春风,景迈山又是一番旖旎风光。全国各地的游客和茶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赴一场春与茶的约会。

位于澜沧县惠民镇的景迈山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保存着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古老而完整的茶文化民俗,积淀着古老、鲜活、接地气的历史人文资源,丛林深处坐落着14座美丽的少数民族村庄,令无数游客心之神往,2021年,景迈山入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最佳旅游目的地”。

最近一段时间,惠民镇景迈村芒埂村民小组村民仙贡就一直忙于接待游客和制定采茶计划。“随着景迈山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我们打造了食宿一体特色客栈,开展茶事体验活动,都受到了游客们的喜爱。”仙贡说,通过茶旅融合发展,自家茶叶销量大增,收入比单纯卖茶叶实现了翻番。像仙贡一样,其他村民也顺势而为,开起了民宿、农家乐,茶农“变身”成为“创业达人”,吃上了“旅游饭”。

发展中,景迈山以茶为题,不断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我们正在完善旅游要素配套,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景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岩赛乱表示,为擦亮景迈山的文旅品牌,景迈村将通过资源整合,建立起旅游与人文、旅游与茶产业、旅游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以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

伴随着文旅融合的大势,澜沧县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以新业态项目为载体实施多产融合,推进“茶山+旅游+康养”“旅游+森林”“旅游+乡村振兴”等“旅游+”与“+旅游”产品,全力打响文旅品牌,提升旅游核心吸引力。目前,全县有自然旅游资源100余处,人文旅游资源160余处,成功创建澜沧景迈山茶林文化景区、老达保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歇场景区、左都古寨、拉祜风情园、龙竹棚老寨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澜沧县被认定为云南省旅游强县,惠民古树茶小镇被认定为云南省旅游名镇,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澜沧县老达保村、惠民镇芒景村被认定为云南省旅游名村。

澜沧县还通过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和国际品牌酒店建设,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及导向标牌等各类旅游形象标识系统建设。并以景迈机场通航为契机,加快建设外联内通的旅游通道网络。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县有旅行社、旅行社分社4家,星级饭店5家,精品酒店1家,等级旅游民宿4家,演艺公司3家,旅游接待能力、接待水平不断提高。

结语

借一江春水,赢十里风光。澜沧县文旅产业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乘势而上,阔步前行,让“诗”与“远方”交相辉映,给文化“加码”,为旅游“赋能”,产生“1+1>2”的效果。

景迈山樱花季。 (通讯员 董琳 摄)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浇灌“团结花” 共绘“同心圆... 下一篇: 绘出城市新画卷 打造宜居魅力城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