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农民院士”朱有勇谈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李毓珊  时间:2021/10/16 9:57:23  点击数:

普洱日报讯(记者  李毓珊)   提起朱有勇这个名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群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015年,朱有勇带领院士专家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县,加入了扶贫大军。他换上了迷彩服、扛起了锄头,和1500多名农民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6年来,他手把手教会了少数民族群众种植林下三七、冬马铃薯,用科技之光照亮了西南边陲这片热土。几年下来,群众明白了,原来院士就是能带着大家脱贫致富的“财神”,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农民院士”。

10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出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新闻中心,以“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与媒体记者们分享了他在澜沧县种三七、冬马铃薯的难忘故事。

遇瓶颈 —— 大自然给出解题答案

6年前,当60岁的朱有勇来到澜沧县时,他正因“三七种植问题”研究没有进展而愁眉不展。当时,云南绝大部分地区种植完一茬三七后,几十年不能复种,不少地区面临无地可种的尴尬局面。许多农民认为,三七把土地的营养都“吸光”了,土地贫瘠了。按照这个思路开展了多年研究后,朱有勇和他的团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研究工作陷入了瓶颈。

直到来到了澜沧县,朱有勇看到了这里广袤的森林、肥沃的土地、农民单一的种植模式。他心生一计: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试种三七。没想到,这一试便成功了,难题迎刃而解。原来,不是因为土地贫瘠,而是因为大量施肥导致土地富营养、农残及重金属超标,才引发了中草药种植的难题。

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朱有勇院士专家团队研发构建了林下三七种植模式,立足澜沧县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利用生物多样性“相生相克”和“生境耦合”原理,探明药材物种与林木树种、根际微生物等之间化感机理及生物学特性,解析林下中药材种植机理,让“中药材回归山野林中”,实现“高品质、高效益、低成本”的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生产。目前,这一模式已在全省多个州(市)推广,有效缓解了土地资源匮乏矛盾,将“青山”变成了“金山”。

破难题 —— 坐地生金种出“致富洋芋”

初到澜沧县,这里的自然禀赋让朱有勇如获至宝:“这个地方不该穷。”他认为,澜沧县热区资源丰富,冬季少雨无霜,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符合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特点。但在当时,这里的农民每年只种一季玉米,想要说服他们尝试全新的种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6年11月,正是冬季马铃薯的播种季节。为了说服村民,朱有勇在蒿枝坝村找了100亩地,搞起了示范种植。60多岁的他下地挖沟、切种薯、浇水施肥。转眼3个多月过去,2017年初春,在马铃薯采挖的时候,蒿枝坝村民小组破天荒迎来反季节的丰收。村民们从来没见过马铃薯能长出这么多、个头儿这么大!纷纷踊跃报名参与冬季马铃薯种植。

朱有勇拉着村民们算经济账:每亩均产3.1吨,这个季节的马铃薯价格最好,一公斤能卖3元多,每吨能卖出3000元的好价格,一亩能增收9000元。“通过种冬季马铃薯,就能让边陲村寨里村民的冬闲田变成高产田、脱贫田。”

冬季马铃薯因为错峰上市,成为我国最先上市的鲜薯,根本不愁销路,甚至上了北京市民的餐桌。“我们统计过,冬天北京人餐桌上的青椒土豆丝,5盘中有4盘的土豆来自云南。”朱有勇自豪地说。

朱有勇团队的冬季马铃薯种植项目,不仅让冬闲田变成效益田,助力边疆民族群众脱贫摘帽,而且还荣获了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绘蓝图 —— 科技力量持续发力乡村振兴

冬季马铃薯种植培训只是一个开始,朱有勇院士专家团队还创造性地创办了全日制院士指导班以及院士短期农业技术培训班,由院士和专家亲自授课,以产业示范点为实训基地,采取边学习、边生产的方法,用学员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反复讲解和演示,使学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学会种植、养殖技术,尽快补齐科学文化素质短板、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对产量最高的农户,还会得到院士出资设立的奖学金。

2017年开始,“院士培训班”陆续开办了冬季马铃薯、蔬菜、林下三七、中药资源、茶叶、畜禽养殖等方面实训课程,3年招生并培养了1500名新型职业农民。

接下来,澜沧县发展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的成功经验,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朱有勇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我已经在澜沧县6年了,我还将继续待下去,直到我干不动为止。下一步,我们将在澜沧县实施‘五个一’工程:打造一个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园、一个肉牛青贮饲料种植基地、一个竹产业基地、一个林下三七基地、一个优质水果基地,让科技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效应。”

朱有勇说,云南省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大作用,如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业”的农业特色产业,打造风貌各异、特色突出的美丽宜居新农村等。

不仅如此,他还要在“院士培训班”的基础上打造一所农民职业技术学校,让科技赋予普通农民破茧成蝶的力量,孵化出更多“百万富翁”,让更多学成返乡的学员,像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撒遍澜沧大地,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引路人”。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拓宽百姓致富路 绘就乡村新图... 下一篇: 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