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扫黑除恶
 

汇聚新动能迸发新活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宁洱在行动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杨艾山  时间:2019/12/23 11:03:04  点击数:

普洱日报讯(记者 杨艾山 通讯员 董建华 郭一泽 文/图)走近宁洱,每一次都有一种震撼和感动。

刮目看宁洱,这是记者每一次深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采访的第一感受。

虽是隆冬时节,但这里依然阳光明媚,处处呈现出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画面。

宁洱变了,宁洱变得更美了。

车行驶在青山叠翠的县乡公路和一条条村组公路上,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身临其境,让你感受到了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小城镇的新魅力;深入村组,一幢幢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别墅或是映衬在青山绿水间,或是镶嵌在错落有致的茶园里……所到之处,无一不在诠释着这片土地上的新巨变:绿色产业支撑脱贫攻坚,民族团结与乡村旅游无缝对接迸发出新活力,民生工程凯歌频奏,和谐社会日新月异,基层党建根基越打越牢固。

发展中,巨变里,宁洱县委副书记吴红梅快言快语地向我们清晰地总结了一条推动宁洱发展的强劲“脉搏”。它就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以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为抓手,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着力点,以发展产业为支撑,以解决民生问题为落脚点,汇聚了强大新动能,从而迸发出了新活力。

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  强基固本焕发活力

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是宁洱县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展的十个专项整治的内容之一。记者在德化镇党委相关负责人陪同下来到了被列为集中整治对象的干田村,实地了解了这个“后进村”的集中整治情况,并随机采访了干田村的老党员李云兵。

“以前村里组织生活不规范,村‘两委’‘三会一课’和‘四议两公开’执行不到位,组织活动不但次数少,而且纪律松散,遇到集体劳动的时候,参与劳动的村民也不多,感觉党总支在党员、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强。”李云兵对记者说。德化镇干田村距宁洱县城29公里,辖24个村民小组,有户籍人口809户2999人,干田村山高坡陡,产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由于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党组织服务意识差等问题,群众对村“两委”不信任、不支持,各项工作推动缓慢。

记者从德化镇党委了解到,宁洱县采取了1名县级领导联村,1名乡镇领导包村,1名第一书记驻村,1个县以上机关单位结对的“四个一”帮扶措施,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罗景锋和德化镇党委主要负责人直接挂包,成立结对帮扶工作组进行挂牌整治。整治过程中,罗景锋带队进村入户开展调研,与村组干部和当地群众深入座谈,明确了村党组织书记不胜任不尽职和班子建设不力是干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主因,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整改措施,并围绕“精准界定、靶向施策、巩固提升”三个关键,深入开展问题整治。

目前,德化镇党委调整任命了干田村党总支书记,指导干田村优化了党组织结构设置,规范了“四议两公开”和党总支议事制度,村党总支不断拓展“三会一课”学习内容,除完成“规定动作”外还将感恩教育、种植养殖技能培训、时政讲坛等内容融入其中,调动了全村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

整治成果还直观体现在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方面,现在干田村实行党员定期带头清扫卫生制度,每月固定清扫环境卫生三次,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在产业方面,干田村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规划了产业发展方向,抢抓冬农开发时节大力发展冬玉米、辣椒等经济作物,相比去年新增荷兰豆200亩,百香果260亩,晚熟芒果600亩,并根据村集体经济现状将60亩闲置茶地出租,每年可获租金3万元。经过集中整治,干田村已从“后进村”转变为群众满意的合格村。

“新书记上任以后我们村换了一番新气象。”李云兵对记者说道:“现在村里规章制度完善了,组织生活规范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产业发展明确了,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连几个爱喝酒躲懒的都想办法去挣钱了,村里风气转变这么快、这么明显,真是让人想不到。”

干田村只是宁洱县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治的一个缩影。

吴红梅告诉记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宁洱县按照主题教育“十个专项整治”工作要求,聚焦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宽松软、基层党建主体责任缺失问题,对照整治重点,制定村情研判表,组织9名包乡处级领导对全县85个村进行了逐一分析研判,确定并顺利完成了12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和5个薄弱村党组织整改工作,为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促进宁洱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牢产业发展根基  不断提升脱贫成效

吴红梅介绍,宁洱县坚持把问题导向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紧扣“稳定脱贫不返贫”主题,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两种路径”,推动扶贫重点、脱贫路径、脱贫机制“三个转变”,着力巩固脱贫成果,不断提升脱贫成效,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坚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此,宁洱县始终坚持把创新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品牌,以产业就业发展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多措并举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筑牢产业发展基础。牢牢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探索出了“四个一”产业扶贫之路,带动更多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脱贫,努力把贫困户镶嵌在绿色产业链上。

梅子镇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梅子镇是宁洱县委副书记、县长罗东保脱贫攻坚挂包的乡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为梅子镇甜棕种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19年,该镇产值在1万元以上的甜棕种植户就已达到了110户,其中种植大村永胜村就有60余户。

48岁的董祯良是梅子镇人,在一次购买床垫的过程中认识了棕榈制品。在深入四川、贵州等地考察之后,2017年6月20日,他与几个合伙人一起投资200余万元,成立了宁洱祯良棕榈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梅子镇民乐村文令组红毛树丫口建设了800平方米的厂房。针对本地小微企业、合作社资金短缺、发展困难的问题,镇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资金50万元,以量化村集体经济的形式,入股专业合作社,既解决了合作社资金难问题,又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渠道。合作社覆盖梅子镇6个行政村,联系带动全镇561户建档立卡户种植发展甜棕产业。棕榈加工厂现阶段主要以生产棕丝、棕垫、棕帽等产品为主,主要销往贵州大自然床垫有限公司。

董祯良告诉记者,甜棕全身上下都是宝,棕苞和棕头主要用于食用,有止泻、活血、散结、消炎、降火、降血压的功效。另外叶、皮、根含有鞣质等,均可入药。用棕丝制作成的棕榈床垫采用的是100%纯天然山棕,绿色环保、通爽透气、它不存在弹簧的金属疲劳、弹性减退问题,棕垫内芯全部纯手工缝制,软硬度适中。同时,棕片经过加工可制成棕帽、棕鞋垫、棕扫帚等。

家住梅子镇永胜村郑南洲村民小组的谢明宏,是梅子镇最早的一批甜棕种植户,早在2005年就通过种植甜棕成为梅子镇种植甜棕致富的第一批人。目前谢明宏家种植甜棕4万余株,已投产1.5万株,2019年实现收入6万余元,预计明年收入将达到8万元以上。

董祯良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甜棕种植和加工厂房规模。

梅子镇党委书记马艳东介绍,梅子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来抓,始终围绕“产业兴镇、产业强镇、产业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产业持续发展,态势良好,逐步摸索出了一条特色乡镇发展之路。

以“1棵树2片叶3个果”(1棵树:甜棕;2片叶:茶叶和烤烟;3个果:核桃、芒果、坚果)的产业发展思路,针对本地小微企业、合作社资金短缺、发展困难的问题,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资金,以量化村集体经济的形式入股合作社,既帮助合作社解决资金难的问题,又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渠道。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基地”的模式,建立了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一产推二产、二产促一产、相互融合发展的路子。

乡村旅游跨越发展  民族团结谱写新篇

吴红梅告诉记者,近年来,宁洱县以党建为引领,抓住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诞生地宁洱书写了新的篇章。

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宁洱县各领导班子结合各自职责深入基层调研,并写出来具有一定分量的调研报告,对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新思考,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大家的共识和行动。

说起宁洱县的乡村旅游业,那柯里是一座里程碑;在思茅和宁洱,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那柯里也是休闲度假的首选地……

一栋栋新建的房屋保留着民族风貌,一条条青石板路贯穿整个村小组,沿途还流淌着清澈的溪流……记者来到那柯里村民小组,村口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的“民族团结示范村”几个字格外引人注目。那柯里村隶属于同心镇,是一个彝族、哈尼族、傣族、汉族等多民族杂居的村落。村监督委员会主任高家宝说:“那柯里小组现有72户,296人,村里各族群众之间关系融洽,非常团结;共同过节、族际通婚是我们民族团结的最好体现。”每逢民族节日,各族群众都一起欢庆。比如傣族泼水节,大家会相互泼水祈福;彝族火把节,村里会组织篝火晚会,大家一起载歌载舞。

在那柯里村,多民族组成的家庭不在少数。张春芝一家5口人,她是傣族、丈夫是白族、婆婆是哈尼族。“刚开始由于民族背景不同,一家人的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有差异,但久而久之相互就适应了。”张春芝说,社会在一天天发展进步,民族身份差异并不会阻碍沟通。随着民族团结示范村的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来那柯里参观旅游的游客逐渐增多。

张春芝于1996年在村寨边的公路旁开了一家早点店起步,随着那柯里游客的剧增,她家原来的农家乐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2018年,又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集饭店、客栈为一体的农家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由此,还在思茅开设了2家分店,生意也挺不错。

民族团结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民族团结。

高家宝说,2007年,宁洱县发生6.4级地震,那柯里民房受损严重。在恢复重建中,当地政府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帮助百姓脱贫致富的思路,按照统规自建的原则,每户最高补助2.8万元,鼓励有条件的村民打造客栈或饭店。

2008年11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那柯里村,详细了解宁洱“6·3”地震恢复重建情况。村民代表张春芝有幸参加了座谈会,面对面与习近平拉家常,习近平为村里的农家乐发展指明了方向,勉励广大群众通过党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走上致富之路!

想起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张春芝深深地感到仿佛一切都在昨天。温暖的记忆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如今,那柯里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还来过不少明星:周迅、张泽群、温碧霞。那柯里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农家乐由2007年前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27家,有民俗客栈、特色小吃店、民族手工艺品店,日均接待游客超过800人,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4000余万元,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创立了乡村旅游品牌。

钟彩云是外来经营户,他在村里经营着一家陨石店。

“为什么会到这来开店?”记者好奇地问。

“这里的游客多,特别是外来游客多。所以,我选择在这里开店。”钟彩云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

“生意做得怎么样?”记者接着问。

“从9月底开业以来,已有3万多元收入。我的消费者大多数都是北京、上海、广东的。”钟彩云笑着说。

“在这里做生意有什么感受?”记者进一步问。

“这里空气好,人也淳朴,生活没有压力,我们很喜欢那柯里。”钟彩云高兴地回答。

那柯里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一样充满磁性,不断吸引游客前来的同时,也吸引着外来经营者。

“98%的村民都与二、三产业有关,就连平时不起眼的野橄榄、酸扁角、山药等山茅野菜、野果都变成了‘钱’。我们村大多数人家的收入都超过了10万元,有7户年收入还超过了100万元。”高家宝说。

2019年7月30日,那柯里被列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之前,那柯里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等称号,已成为当地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

健康扶贫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党员带头示范

丰收的喜悦

发展芒果种植促农增收

崭新的硬化路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市公安局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新... 下一篇: 普洱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