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改天换地启征程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19/10/1 9:26:22  点击数:

普洱日报讯  1950年初,思普区全境彻底解放,曾被称为“瘴疠之区”的思普大地获得新生,旧貌换新颜。1951年元旦,普洱地委在宁洱红场召开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26个民族的300多位代表歃血为盟,立碑铭誓,许下了“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铿锵诺言,立下了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这座庄严的誓词碑,既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边疆民族地区崭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开始,同时也见证了思普大地自此开启的上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征程。

 

思普区迎来解放

△普洱市各县(区)解放时序图

● 思普区解放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今天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及临沧市的部分地区统称为“思普区”。1949年初,思普区大部分地区已被思普地方党组织领导下的地方武装所控制,大部分县(区)已解放。1949年3月,挺进思普区的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与思普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地方武装对思普区首府宁洱形成夹击之势,国民党专员公署人员逃离宁洱,宁洱解放。

● 思普地区党政机关成立

1949年7月1日,中共思普地方委员会成立。1949年8月1日,思普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成立。1949年9月12日,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二纵队和思普区所有革命武装统编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9支队(以下简称“边纵9支队”)。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 《思普人民报》创刊

1949年8月8日,中共思普地方委员会机关报《思普人民报》(《普洱日报》前身)创刊。

(中共思普地委书记张华俊撰写的《发刊词》中,明确提出办报任务是“在理论上、政治上、思想上指导思普区革命运动,报道和反映群众生活和群众斗争。”)

 

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 滇南战役取得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盘踞云南的国民党第八军、第二十六军妄图在昆明叛乱,失败后向滇南逃窜,妄图占据思普地区作困兽之斗。1949年11月至195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边纵9支队配合南下追歼国民党残部的野战军部队,先后取得了昆明保卫战、元江之战、墨江官厅之战、镇沅圈田街和南京街之战的胜利,歼灭国民党第八军、二十六军余部,粉碎了敌人妄图在滇西南民族地区建立据点和失败后逃窜出国的妄想。

● 平息反革命暴乱

思普区解放后,没有及时对地主恶霸势力进行彻底打击。不甘心失败和灭亡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多起反革命武装暴乱,妄图把新生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人民政权,中共思普地区和边纵9支队采取政治瓦解与军事进剿相结合的策略,迅速平息了暴乱。同时派出工作组深入村寨,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做好群众工作,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了发展和巩固。

● 思普区全境彻底解放

1950年初,思普区全境彻底解放,五星红旗在边疆各地高高飘扬,思普革命根据地到处欢歌笑语,旧貌换新颜。

 

奠定民族工作坚实基础

△民族团结誓词碑

● 中央访问团到思普区

1951年春,中央民族访问团云南分团抵达思普区慰问,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之间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了边疆各民族大家庭的团结。

● 赴京参加国庆观礼

1950年10月1日,普洱民族代表与其他兄弟民族代表登上天安门观礼台。1950年10月3日,云南参观代表在怀仁堂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献礼。观礼结束后,代表团到天津、上海、重庆等地参观学习,加深了对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了解,坚定了拥护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的信念。

● 竖立“民族团结誓词碑”

1950年12月26—31日,中共宁洱地委召开宁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15个县26个民族(含支系)的480名代表出席。1951年元旦,参加会议的代表在宁洱歃血盟誓,在青石板上刻下“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誓词,并分别用傣文、拉祜文、汉文签名。这就是“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 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1951年3月,1486名代表参加的普洱专区第二次民族代表会议召开,通过选举产生了全省第一个专区级民族联合政府——普洱区人民政府委员会。

● 开展民族识别工作

1954年,开始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并确定了14个世居民族。从1953年4月7日,思普地区第一个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到1990年5月,9个县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实现自治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90%以上。

● 和平协商土地改革

1955年2月至1956年11月,在边疆县实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涉及263个乡72979户36.6万人口,占边疆总人口的55.4%。

● 缓冲区土地改革

认真落实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边疆土改中边缘乡土改的具体规定,将澜沧江沿岸约10余万人口的地区,包括与边疆县接壤的17个区98个乡约10万人口的边沿地区,划为“缓冲区”,用缓冲区土地政策进行改革。

●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沿边一线阶级分化不明显地区,实行“直接过渡”政策,佤族、拉祜族和部分布朗族、瑶族等民族分别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推动经济发展

● 昆洛公路通车

1953年1月1日,昆洛公路通车到普洱,普洱群众举行隆重庆祝典礼。1952年9月,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为昆洛公路修建分别题词:“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毛泽东)“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战胜天险,打通昆洛交通,实现巩固国防、繁荣经济的光荣任务。”(朱德)。

● 思茅机场破土动工

1959年11月,思茅机场破土动工,1960年4月5日竣工。1961年3月15日,思茅至昆明民用航空首次通航,航程305公里。

△1961年 3月 15日正式通航的思茅机场

会制度已经在中国基本建立。思普区与全国 其他地区一起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 新时期。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7年党的八大召开,宣布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经在中国基本建立。思普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起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

● 死城的新生

1949年以前,思茅地区是云南省的“瘴疠之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疟疾防治, 1959年9月27日《云南日报》发表《死城的新生》,报道思茅地区抗疟成就。经过40年的积极防治,至1989年全区已基本消灭疟疾。

●  具有普洱特色的文艺作品走向全国

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芦笙恋歌》,著名音乐家雷振邦取材于拉祜民歌创作的插曲《婚誓》流传至今。1964年,驻守西盟县岳宋乡的通讯兵杨正仁根据佤族民歌创作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响了佤族,并成为新中国的经典歌曲。彭荆风等一批军旅作家根植思普大地,创作的《边寨烽火》《驿路梨花》等一批文学作品走向新中国文坛,让人们初识边地普洱。

● 中缅边界勘测

为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1961年4月13日,缅甸总理吴努和夫人在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陪同下抵达思茅,就两国边界问题举行会晤,当吴努和夫人一行乘机返缅时,周恩来总理和思茅各族各界数千民众到思茅机场欢送。边界问题的解决,为普洱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新生的幼儿和母亲在医院里受到很好的照顾

△雷振邦到澜沧采风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普洱:70年奋进铸辉煌 下一篇: 改革开放谱新篇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