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产业兴绿色资源变优势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19/6/23 10:11:46  点击数:

普洱日报讯(云南日报记者 李奕澄)普洱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产业结构变“新”、模式变“绿”、质量变“优”,全市绿色产业渐成体系,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林下药材潜力大]

以科技创新推动中药材生产的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发展集约化。

镇沅圣元堂重点发展以自然农业为基础的生物养生产业。圣元堂创始人杨光云告诉记者:“自然农业是尽量让土地保持在自然状态,少进行人为干预。通过轮作以及生物链的转化,让农业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圣元堂基地选址都是20年以上无人耕种,周边环境基本没有任何污染的林地或者荒地,基地根据植物不同的生长形态选择相对应的种植地形,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基地以示范、科研、种子的培育为主,规范化种植带动周边老百姓和合作社,现已经有6个合作社,带动600多农户致富,其中356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杨光云介绍,圣元堂整个产业的布局,第一是把哀牢山、无量山的绿色资源,从传统式粗放型生产提升到规范化生产。第二是从买原料提升到卖产品。第三是从传统的营销模式向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模式转变。圣元堂成立至今,旗下已经有四家子公司、三个子品牌、两大系列四大类产品、六项发明专利;企业以科技创新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生产和科研相结合,几年来与云南农业大学、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省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研究中心、普洱市民族医药研究所等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关系,开展了项目合作。

“目前,林下的滇重楼、天麻种植已经初具规模,企业参与的无量山、哀牢山的药用植物收集保存及评鉴利用等科研项目获得突破,今年还将推广发展核桃林下滇黄精种植。镇沅有近30万亩核桃林,通过四五年的科技研发,现在品种已选育出来,技术也已经到位,目标是发展到5000亩,使之成为企业的又一个支柱产品,带动更多农户一起发展。”杨光云说。

[有机“红豆”前景广]

在思茅区大开河村,人们把红红的咖啡果称作“红豆”。大开河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华红林说,外界普遍知晓普洱茶,却不知这红色的咖啡豆也是普洱的优势,同样给当地咖农脱贫致富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大开河村共有364户农户,主要种植咖啡,作为大开河村党总支书记的华红林,为发展大开河村的咖啡产业,带头成立了普洱市林润经贸有限公司,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始了“思茅区有机咖啡园”的千亩建设,走有机咖啡路子,改善咖啡种植小环境,人工除草,不打农药,施有机肥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000亩有机咖啡园欧盟认证已经完成三年认证,拿到欧盟有机认证。

“我是1995年移民来大开河村的。当时就想着要种好承包的30亩咖啡地,可作为第5任村支书,除了带头种植咖啡,还应该让村民们都富裕起来。”华红林回忆,因为自己早年接触过咖啡,大开河村的土壤和气候都是不可多得的咖啡种植条件,又有雀巢这样的国外大公司做第一收购商,因此很看好种植咖啡的前景。

随着星巴克、雀巢等大企业的进驻,普洱咖啡在世界范围内已颇具名气,全市种植面积达77万亩,年产量约5.4万吨,位居云南省首位。作为普洱市最早种植咖啡的村子,火红的咖啡鲜果让曾经贫穷落后的大开河村走上致富路。

[推进生猪产业化]

生猪产业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为稳定生猪产业,降低农户养殖风险,保障农户的切身利益,墨江实施了“户均出栏十头猪”计划,引进建设了墨江县国里畜牧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以此来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户科学养殖,进一步提高当地科学化养殖水平,实现全县农民增产增收。

生态健康猪一直备受消费者青睐,价格也往往高于普通猪。墨江县采取措施,做到环保、安全养殖,确保每一头猪都符合国家畜产品质量要求。墨江县国里畜牧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金松告诉记者,他曾到昆明等地市场进行过调研,对猪肉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特别是像小耳朵猪这样的高品质猪,其精瘦肉在昆明中高档居住小区直销店的销售价格很高,这也将是今后公司努力发展的方向。

该公司投资5525万元,目前已建成2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厂房,2条生猪标准化屠宰生产线,计划年屠宰生猪100万头、深加工猪肉制品1.5万吨的生产规模。同时,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吸纳300名农民和下岗职工就业,仅按年屠宰生猪50万头计算,加工所需生猪的饲养就能带动近5万户农民致富增收(以每户农户年均饲养10头猪计算),深加工肉制品1000吨,年销售收入将达5亿多元。

云南斛哥庄园有限公司的石斛基地里,工人正在为石斛浇水。 (本报记者 郑璐 摄)

 

记者手记——

真抓实干补短板

普洱日报讯(云南日报记者 李汉勇)产业不强是普洱的短板。绿色资源要转变为发展优势,产业须成重要支撑。

可喜的是,近年来,普洱市在绿色食品、地道药材等领域出现了一批有竞争力、注重科技运用、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紧紧扭住产业发展核心,一产抓特色、二产抓突破、三产抓升级。围绕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加快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休闲度假养生四大产业集群建设,大兴实体经济,大干绿色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普洱的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论学习... 下一篇: 吴正科:倾情谱写为民歌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