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40年,喜看孟连发展变化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19/1/2 10:16:50  点击数: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呈现出新气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好”,全县各族群众出行更加便捷;生态文明建设让人们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越来越多,被誉为“边地绿宝石”的孟连正在展现出她的魅力……

住房变迁让生活更幸福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彭聪  李剑  肖志鹏)改革开放40年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呈现出新气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20世纪80年代,我家住的是草房,草房住了10年又盖瓦房,现在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我们又盖起了砖房(安居房)。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啊,吃的、穿的比原来好,裤子衣裳现在(多了)车都拉不完。”当回忆起40年来的生活变化,现年68岁的芒信镇岔河村广伞村民小组村民阿黑感慨万千。1978年,阿黑一家和其他25户小组村民从生活不便的老寨子搬迁到现在的居住地点。如今,阿黑家已建起一栋极具民族特色的新式楼房。

现在广伞爱伲风情园已成为孟连县的一张亮丽的乡村旅游名片,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爱伲特色的农家乐及民族歌舞表演给小组群众带来了较好收益。2017年,小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218元。广伞村民小组组长阿仁说:“现在广伞开发成了旅游区、风情园,从2016年开始,只是旅游一项,收入就增加40多万元,风情园环境好,居住环境比城里面都好,游客来了都赞不绝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迎来了新一轮的高潮。在国家项目扶持资金及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下,孟连整合美丽宜居乡村、民族团结示范村、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扶持资金,重点打造建设广伞风情园等一批标杆式民族特色示范村寨。

除了重点扶持打造旅游特色村寨外,国家先后实施的两轮安居工程扶持项目惠及了孟连的村村寨寨,景信乡糯各村糯巴村民小组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现在的糯巴村民小组生活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安定祥和。据糯巴村民小组组长扎做介绍,这得益于国家第一轮扶贫安居工程建设暨茅草房改造工程,2006年,糯巴小组从原来水电不通、生产不便的老寨子搬迁到了现在的安置点,建盖起了砖瓦房。2015年,糯巴小组又获得每户4万元安居房建设补助,建设崭新安居房。当地乡党委、政府积极整合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建设完善了村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

广伞小组和糯巴小组新农村建设历程就是孟连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之后,孟连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农村建设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3年至2007年,国家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973.6万元,在孟连县实施旨在消灭茅草房的第一轮农村扶贫安居工程建设。2013年至2017年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安居工程建设14719户,2018年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1608户。

如今,孟连县一幢幢崭新的抗震安居房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人们眼前,水、电、路、厕等村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美丽宜居的新农村已初具雏形。

 

△20世纪 80年代的住房 (通讯员 陈少昆 提供)

 

△新建的安居房 (通讯员 陈少昆 提供)

道路通畅让出行更便捷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胡贵红  岩依种)通村路连接千家万户、旅游路延伸千山万水、产业路通往万园千企……从土路、砂石路到水泥路,再到如今的通畅、整洁,连接到家门口的通村公路,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孟连县境内有省管公路1条、县道3条、县乡公路7条,其余全部为四级砂石路面和等外公路。

“我们芒街原来天晴的时候路上起层灰,雨天的时候是层泥巴,很不好走,老百姓出行比较难。”娜允镇芒街村麻栗树村民小组52岁的波相岩共回忆起以前的道路还依然记忆犹新。芒街村麻栗树村民小组通往县城的村组道路建成后,改变了以往麻栗树村民外出“晴天灰、雨天堵”的历史,节省了村民到县城赶集、就医的时间,方便了村民外出。

“以前还没有修这些水泥路的时候,下去寨子,要在寨子住两三天才能往返,现在的路修好以后,几十分钟就可以来回。”岩宰相是芒街村党总支副书记,他经常到农户家了解情况,泥泞的土路让他吃了不少苦。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孟连县全面实施通村公路硬化、直过民族地区自然村通硬化路、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危桥改造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公路建设衍生效益得到全面发挥,强化政府主导,拓展农村公路建设新格局,加强银企政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建设,注重规划引领,辐射县、乡、村,立足实际,优化农村公路管养模式,大力发展农村客运,推进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孟连县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好”,使全县各族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截至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2673.4公里,共有勐阿、芒信、腊富、公信、富岩、班顺等6条陆路通道,6个乡(镇)3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硬化,通畅率达100%。627个村民小组通路率100%,硬化通畅的446个村民小组,占71.13%。

此外,孟连抓住2016年澜沧景迈机场通航、2017年澜阿二级公路澜沧至孟连段建成通车契机,加快推进澜阿公路二期工程,全力做好瑞丽至孟连沿边高速公路孟连段建设。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农村公路要求,加快实施兴边富民和第一批直过民族地区自然村道路硬化项目,启动第二批直过民族地区自然村26条102公里道路硬化项目,加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切实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健伟说:“我们将加快推进澜阿二级公路孟连至勐阿段建设,争取2019年全线通车,尽快启动德孟高速公路孟连段建设,加快富本至孟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普洱至勐阿铁路立项,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打牢孟连口岸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交通基础,以良好的道路交通助推孟连边境贸易和各项事业发展,使之成为普洱市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以前的澜阿公路 (通讯员 陈少昆 提供)

 

△孟连新修建的二级路 (通讯员 岩依种 摄)

生态宜居让生活更美好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王彦武)改革开放40年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人们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越来越多,被誉为“边地绿宝石”的孟连正在展现出它的生态魅力。

冬季的孟连南垒河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河岸边的湿地公园,各种花草树木争奇斗艳,虽然是冬季,这里仍呈现出春天般的景色。“这里景色很美,很多新婚夫妇们都会选择将湿地公园作为拍摄婚纱照的场地。”正在为新人拍照的摄影师小波告诉笔者。

“以前南垒河因为治理的不好,河岸管理不规范,养猪、养鸡和生活污水排放都是不经过处理直接往里排,导致水质很差。”20世纪70年代就到孟连工作的周汉东,晚饭后经常到南垒河边散步,他见证了南垒河的变化。

南垒河被孟连人称之为母亲河,把南垒河的水变清,环境变好,是县委、县政府的奋斗目标,也是当地人民群众的心愿。为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孟连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南垒河的治理,先后在南垒河实施了绿色长廊工程,在两岸种植大量的树木,防止了水土流失对南垒河带来的环境破坏,并于2012年建成了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了51.04公里的排污管网,对县城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解决了县城生活污水长期直接排入南垒河,对南垒河造成污染的问题。同时,严格监督工业污水排放,并对南垒河岸边的县医院实施了整体搬迁。自孟连县开展河长制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还组织了87家单位的干部职工,在每个季度第一周清理南垒河。

如今的南垒河环境优美,水质达到国家3类标准,在县城河段两岸的栈道、湿地公园,每天都会有许多市民到这里散步、游玩,县城河段成了孟连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改革开放40年来,孟连县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如今已发展绿色产业7.75万亩,人均占有8.07亩。同时,孟连县依托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特色经济林、珍贵用材林建设等林业工程,通过实施人工造林等措施,森林面积由2005年的114965.5公顷增加到2015年的120576.6公顷,增幅4.88%,森林覆盖率增加2.97个百分点,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3.73%,人均拥有森林面积0.87公顷。林业用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1.55%,人均拥有林地面积0.97公顷,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

被誉为“边地绿宝石”的孟连正在以良好生态环境和浓郁民族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

△20世纪 80年代的南垒河 (通讯员 陈少昆 提供)

 

△美丽的孟连河堤景观 (通讯员 张新立 摄)

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明显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玉罕)  近年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不断探索现代农业种植新技术、新模式,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实施涉农资金冬玉米种植项目。该项目涉及6个乡(镇)25个村87个村民小组1684户6989人,完成冬玉米种植4600亩,其中:高产示范样板300亩,配套集成技术推广150亩,示范推广4150亩。目前,作为青储饲料的玉米有3000余亩,最高单产6100千克。

做好市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该项目在勐马镇、景信乡和公信乡3个乡(镇)组织实施,总投资20万元。新品种引进展示区平均单产647.5千克,比计划亩增粮47.5千克,增产7.9%;配套集成技术示范推广区平均单产590.6千克,比计划亩增粮40.6千克,增产7.38%;辐射带动区平均单产551.7千克,比计划亩增粮51.7千克,增产10.34%。

做好陆稻新品种培育与示范推广课题。在娜允镇允山村、洪安村和富岩镇信岗村实施陆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250亩,在景信乡糯各村实施陆稻新品种培育及新品种展示50亩,项目正在实施中,目前长势良好。完成了水稻高分子育种和品系试验、品种展示19.2亩,共展示24个新品系。

甘蔗全膜覆盖技术让亩均增产4吨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姚翔航  彭聪)  近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甘蔗全膜覆盖技术种植基地里的甘蔗开始陆续收获,实验种植的两个甘蔗品种亩产量分别达7吨和9.5吨,亩均增产3-5吨。

“我家种了5亩甘蔗,2017年收割甘蔗20吨,收入8000多元。今年采用薄膜覆盖种植新品种,收割甘蔗40多吨。甘蔗1吨能卖400多元,收入达2万多元,这种科学种植甘蔗的方法很不错,以后我们还会继续使用新技术种植来提高甘蔗产量,提高收入。”2018年娜允镇芒街麻栗树村民小组村民岩江家的甘蔗产量、产值成倍增加,甘蔗全膜覆盖技术得到了岩江的认可。

据悉,为了提高甘蔗单产,帮助蔗农增收,2017年,孟连昌裕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芒街村麻栗树村民小组推广甘蔗全膜覆盖技术实验种植62亩,其中,原有甘蔗种植品种粤糖93-159号18亩,新引入甘蔗品种云蔗05-51号44亩。经测产,两个甘蔗品种单产都显著提高,以每吨430元甘蔗入榨价格计算,蔗农亩均增收1000元至2000元。今后,甘蔗全膜覆盖技术将逐步推广到芒街村的12个村民小组。

今后,孟连昌裕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将有计划试验推广甘蔗全膜覆盖种植技术,免费为蔗农提供地膜和肥料补助。

晚稻喜获丰收机械收割成主力军

普洱日报讯 (通讯员  姚翔航  彭聪  岩依种)  2018年11月以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8万余亩晚稻喜获丰收,机械收割成为了主力军。

在孟连县晚稻收割过程中,稻谷收割机逐步代替人工成为收割的主力,机械在提高收割效率,减轻种植户劳动强度的同时,也极大节省了晚稻的收割成本。

“机器收割相比原先的人工收割节省了一半的费用。”2018年,娜允镇景吭村芒桂村民小组村民王红祥家种植的晚稻也迎来了丰收,经过3个多小时的机器收割,稻谷全部收割完毕,王红祥高兴地说。

据了解,2018年孟连县晚稻种植面积达1.8225万亩,产量5936吨,产值1484万元。晚稻种植品种多以云恢290、德农201、文稻等常规优质晚稻为主。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中共普洱市委组织部干部任前公示... 下一篇: 扫黑除恶政策知识问答10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