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信仰的力量——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22/1/18 9:50:12  点击数:

本网讯   为强化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深刻铭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伟大贡献,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举办了“信仰的力量——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征文活动。

经广泛征集、层层筛选,共征集主题征文83篇。由市政协文史委、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党校、市文联、市社科联、普洱日报社等专家组成的评委按照征文标准认真评审,评出《青山依旧 信念如磐——记“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李代山同志》等3篇征文为一等奖,《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做新时代的追梦人》等5篇征文为二等奖,《歌声唱出新生活——老达保以文化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等10篇征文为三等奖,《我们的信仰 人民的信赖》等30篇征文为优秀奖,现选取部分获奖作品进行刊登。

 

青山依旧  信念如磐——记“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李代山同志

普洱市纪委市监委  苏贤益  高彩仙

在普洱市纪委市监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表彰大会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李代山同志在会上即兴发言,让参加大会的共产党员深受感动,倍受鼓舞,对这位老人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今年89岁高龄的李代山是普洱市纪委市监委离休干部,参加革命73年,入党71年,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对党忠诚,爱党胜过爱自己,在党跟党走,离休不褪色。她说:“共产党是我心中的红太阳,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我要永远跟着党走。”

不爱红装爱武装

李代山原名李荷霖,1932年8月出生在大理州巍山县,1947年9月初中毕业后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省立昆华女中高中部读书。受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进入女中后积极参加和组织学生运动,公开参与革命活动。

后因反动当局派人监视,被列为抓捕对象。1948年8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她与因身份暴露被送往游击区的12名同学辗转来到玉溪峨山县甸中联络站。根据她要求参军报国的愿望,她留在了部队,从此开始了5年的军旅生涯。

因李代山有文化,又能唱会跳,部队最初准备把她留在独立团文工队。但李代山要求到连队去,与敌人真刀真枪地进行斗争,最后被分配到边纵滇中独立团二营政工队。

在独立团二营,战友基本上都是男同志,为了便于行动,她剪掉长发,女扮男装参加剿匪战斗,战友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李子”。她先后参与了新平嘎洒江战斗、江川小街战斗、华宁登楼山战斗、峨山甸中战斗、峨山黄草岭战斗等十余次战斗,参与整编国民党起义部队,开展党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剿匪战斗的枪林弹雨中,李代山多次遇到生命危险,但她始终巾帼不让须眉,敢打敢拼,不怕流血牺牲,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充分表现出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1950年9月,因长期超负荷付出,加上部队生活非常艰苦,李代山因恶性贫血再次出现昏迷,被送往云南省军区医院治疗。病情好转后她要求回连队,被安排到玉溪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半年后调整到干部科工作。1953年底,李代山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支援边疆建设来到思茅工作。

初心不移跟党走

转业到思茅后,李代山在思茅县人民政府工作,担任过人事科副科长、县委委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等职。

正当李代山在工作上不断取得成绩,职务也不断得到提升的时候,她的丈夫被错划为“右派”,先送劳动教养,后被投入监狱劳动改造。接着李代山又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职级从18级降为24级,送到农村劳动改造,从此她进入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

在宣布被开除党籍时,李代山说:“我虽然被开除党籍,但我会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思想上不脱党,永远跟党走。”

在劳动改造的三年多时间里,李代山为了抚养3个孩子拼命干活。到后来,她已成为享受农村一等壮劳力工分值的女人,连那些常年在农村劳作的群众都很佩服她。

1962年4月,组织为李代山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分配到一所远离城镇的乡下小学当教师,她又带着三个儿女来到乡下小学,一住又是4年。这期间,虽然也吃了不少苦,经历过许多艰难,但她们与当地群众和学生建立了深厚感情。直到1966年4月,组织上考虑到李代山与丈夫分离多年,拖儿带女生活不容易,将李代山调到她丈夫所在的普文农场学校教书。

谈起曾经遭遇过的种种磨难,李代山平静地说:“在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在党和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困难再大,都是小问题。”面对人生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李代山始终没有在个人利益上向组织提出过要求。

始终如一不褪色

1979年5月,李代山的问题得到彻底平反昭雪,恢复了党籍,重新安排了工作。她先在普洱县委宣传部工作,并到省委党校参加宣传干部理论培训班,回来后调地委宣传部工作,先后担任宣传科、秘书科副科长。她丈夫也得到平反,有了新的工作岗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思茅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正式挂牌,李代山于1983年10月调地区纪委工作,任地区纪委专职委员兼纪委办公室主任。

此时,李代山已经年届50岁,21年的农村劳动锻炼和乡村教师经历,并没有冲淡她对党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她表示,一定要加倍努力工作,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事。

李代山在纪委工作4年多后,因年龄到限离休。离休后,她仍然时时处处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出表率。

离休后的李代山看书学习、料理家务,种菜养鸡,支持丈夫的文学创作。她还积极参加老年人“青春常在”合唱团和老年人体育活动。学习诗词写作,撰写回忆录,让自己的离休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参加革命后,因在对敌斗争中出于安全考虑,李代山和丈夫不约而同地改了原名,李荷霖改名李代山,丈夫姚元基改名为谷青。李代山夫妻二人离休后以各自姓名中的“青山”自居,寓意他们要永远像青山一样保持宽广高远的胸怀,青山常在,永不褪色。

李代山与丈夫谷青把各自创作的文稿,两人的回忆录等编印成《青山集》第一、第二集,体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追求。2004年6月,谷青因病去世,李代山却像一棵挺立在青山上的思茅松,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在党的阳光雨露照耀下,李代山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89岁的李代山记忆力很好,也很健谈,在她身上真正体现出革命人永远年轻的满满正能量。正如她在自传中所写的那样:忆往昔,跟着共产党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今后仍要跟着党走,信念如磐勇向前。

抚摸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李代山感慨地说:“建党100周年,我无比怀念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和革命先烈,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过着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并赋诗一首《颂党恩 跟党走》:细胞母体血缘连,依恋中华命运牵;育我成长奔正道,为民服务记心间;经风沐雨除杂念,困苦艰难练志坚;荣辱得失置度外,忠贞不贰奋发前;甘当脚叶衬新秀,愿做一石铺路宽;持久学习强党性,常照镜子保清廉;初衷永恒跟党走,微弱荧光点滴添;无悔无怨青春献,幸福晚景乐天年。

 

战鼓催征新百年  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董菊芬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以深厚成熟的历史、辩证、系统、底线思维,贯通过去、现实和未来,深刻揭示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意志品质、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万分感动和备受鼓舞,反思当前发展的“新征程上的普洱之问”,对省委省政府普洱现场办公会的市情分析、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百年历程跨越千年,增强发展气势。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祖国的边地,被称为蛮荒“瘴疠之区”的普洱,仅仅百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先们做梦都想不到的生活,在我们身上实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个地方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经济等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制度,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到现代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全员贫困、封闭、落后社会再到“一个也不少、一个也不落”的全面小康。自从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普洱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61个贫困村出列、6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百姓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百年伟业铸就千秋,增强发展气魄。致力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四个伟大成就”“四个庄严宣告”全面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反映了我们党为民族、为人民、为国家作出的伟大贡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历史充分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牢记国之大者,面对普洱当前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在国家发展的大势中,只有主动融入国家、省发展大局,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省委省政府普洱现场办公会提出普洱要成为绿色经济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际生态旅游胜地,将普洱的发展层次和工作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赋予普洱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更重要的角色定位和更重大的使命担当,在普洱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开创性、里程碑意义。

百年风雨昭示未来,增强发展气度。一切胜利和荣耀都是序章,更新更美的画卷需要在继往开来中绘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普洱民族文化灿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区位条件独特,在解放思想加大开放,稳固经济社会基础的同时,要苦干实干,挖掘潜力,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和条件,加快经济发展水平,用空间换时间,速度带空间,效益促效率,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来实现追赶跨越。

百年精神谱系万代,增强发展气志。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激发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无惧风雨,勇往直前,在全国各地落地生花,开花结果。普洱这块土地上也涌现出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等等,面对“十四五” 时期普洱艰巨的发展任务和压力,我们必须加大精神的宣传和感召,鼓舞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不断攻坚克难,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坚决执行省委市委的决策和部署,持续落实到各项工作和行动中,奋力拼搏,迎难而上,努力推动普洱高质量发展。

百年征程砥砺向初心,增强发展气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九个必须”既是对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奋力开启第二个百年伟大征程的工作新要求,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深刻道理。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普洱既不能坐等观望,也不能过于乐观急于求成贪大求快。在当前“新征程上的普洱之问”思想大讨论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中央、省发展大局中,按照发展定位和发展任务,找准突破口,上下齐心,统一步调,久久为功,调动一切发展的积极因素,汇聚发展的动力和合力,把握发展的历史主动,赶上国家发展步伐。

 

心向党:阿佤人民新歌高唱千年越

普洱学院  梁荔

“村村寨寨诶,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阿佤人民唱新歌。”这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即将成立前夕佤族人民生产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也是佤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由衷心声。

半个多世纪以来,《阿佤人民唱新歌》在西盟佤山一次又一次唱响。每一次唱响,都唱出了佤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再次刷新的佤山新面貌和佤族新生活。每一次唱响,也唱出了佤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昂扬精神,以及对更加美好未来的向往和信心。

听党话 逾越千年

“木鼓一响,人头落地。”历史上的西盟佤族猎头既祭鼓也祭谷。每次拉木鼓(制作新木鼓)后,就要外出猎头来祭祀木鼓,血祭的根本目的是确保谷物丰收,不饿肚子。猎头习俗还演变发展成一部分佤族村寨之间、部落联盟之间的血仇与复仇的恶性循环,加剧了佤族内部的对立和封闭。猎头习俗也让其他民族“闻佤色变”,不敢轻入佤山。

长期的孤岛效应严重迟滞了西盟佤族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西盟佤族,仍保留原始社会特点,生产生活资料极度贫瘠,生产力十分低下,仍在使用结绳记事、刻木计数,树叶鸡毛当“信件”。据西盟县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近90%的西盟佤族群众没有完整的衣服,80%是缺粮户,年人均有粮仅100-125千克,一年吃不上半斤盐。

1950年到1954年,云南省先后派出4千余名各民族代表人士到首都参加国庆观礼或到内地大城市参观学习。通过走出去,佤族同胞极大拓展和加深了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认识,从而确立了对共产党的信念,看清了民族的光明前景,激发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热诚。

同时,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深入佤山访问传递党中央对佤族同胞的关怀,普洱慰问团赴西盟与群众联欢座谈、看病送药、赠送物质,人民解放军驻扎佤山与佤族群众朝夕相伴、情同手足、共建佤山。民心与共产党的初心心心相印,催生了一批下定决心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佤族进步人士。

1950年第一批西南地区民族国庆观礼团中,西盟一共去了4个人。其中2个是佤族。观礼归来后,他们都坚定地选择了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其中之一的拉勐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和交谈后,回到佤山力主“听毛主席话”,西盟佤族终于于1958年彻底革除了猎头陋习。同时,观礼归来的拉勐还与同行的西盟拉祜族头人李保,在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团结大会上一致建议,用佤族重大祭典仪式剽牛歃血、饮用咒水等方式,各民族一起盟誓跟随共产党。1951年元旦,在普洱县(今宁洱县)红场,在党政军各级领导与26个民族(有的是支系)的头人、群众代表的见证下,拉勐亲自执梭镖剽牛,与大家一起喝下了神圣“咒水”,立下了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另一位是佤族青年岩火龙,因与反动势力抗争不过,以死明志跟共产党走。

1956年,西盟各族各界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西盟直接过渡进入社会主义的决议》,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标志着西盟佤族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的千年跨越。

感党恩 当家做主人

1952年,解放军正式进驻西盟,西盟佤族把这些解放军叫作“解放”。“解放”们在西盟佤山耐心细致、艰苦卓绝地工作,把党的民族政策,把党中央、云南省委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了点点滴滴之中,与佤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群众薅秧、舂米、砍柴、修房子、挑水、发放口粮、调运籽种,教给群众农业生产技术,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通过这些真情付出和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的模范行动,“解放”赢得了佤族群众的爱戴,建立起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就像当时的一首小诗所描绘的那样:“凤凰进山百鸟迎,阿佤喜欢解放军,解放帮阿佤搞生产,阿佤解放是一家。一根藤条开小花,一根藤条结两个瓜,藤连藤,瓜连瓜,阿佤解放是一家。”

1956年,岳宋头人岩三准备把蓄养的家奴岩特卖给外寨用于砍头祭祀。西盟工委的同志闻讯赶来,耐心做岩三工作,后经反复协商,最终用银元和盐巴把岩特赎买下来,将其安排到了县农场工作。岩特成了西盟第一代民族工人的一员。岩特特意从此改姓“毛”,以世代铭刻毛主席、共产党的救命之恩。

像对待家人般对待少数民族,犹如春雨润物,让佤族人民情感上靠近共产党、理智上接纳共产党,共产党在西盟佤山的群众基础开始建立并日渐增强。1957年,西盟首次吸收发展了6名少数民族农民党员,包括3名佤族农民党员和3名拉祜族农民党员。

西盟解放之后,各级人民政府在帮助佤族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从内地运来大量粮食、食盐、衣物、锄头等生产生活资料,发放给西盟各族人民,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西盟佤族第一次看到的汽车,就是人民政府运救济物资的军车。

为了贯彻实施好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大力培养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1953年到1954年期间,就派出168名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士到内地参观学习。同时组织426人参加民族训练班,他们当中有 7人被送到云南民族学院深造,有32人被吸收参加了工作。源源不断培养出来的佤族干部,成为西盟佤族实现好民族区域自治权利、履行好地方人民政府公共职能的骨干力量。

跟党走 旧貌换新颜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西盟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系,人民民主不断加强,平等、团结、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建立和巩固,曾经的“闻佤色变”,变成了各族人民一起“唱新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佤山新家园,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数十年间日新月异的持续发展,不断实现着“民族团结誓词碑”中众人的寄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由幸福的建设社会主义大家庭。”

西盟佤山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几乎可以说全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半个多世纪间,在持续推动原始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基础上,西盟的工业、商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通信、教育、文化、科技、广播电视、卫生、防疫及金融等行业,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

步入21世纪以来,在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西盟的产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21世纪的西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再次表明:共产党的领导,是边疆少数民族攻坚克难、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共产党人是危难之际的坚强依靠,汹涌激流中的中流砥柱。

“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阿佤唱新歌。”这不仅仅是歌词,更是西盟佤族在共产党领导下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真切实践和历史事实,其中也内含着理论逻辑。佤族人民心向党,是70年边地佤山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实践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带来的必然结果。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镇沅县29户住户不动产证终于领... 下一篇: 普洱:在“解难题”中解民忧暖民...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