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经 > 文旅普洱
 

构筑群众文化高地打造文化惠民品牌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杨丽仙  时间:2020/10/19 10:59:22  点击数:

 普洱日报讯(记者 杨丽仙 通讯员 郭冬梅)每到周末的傍晚,普洱市思茅区红旗广场、世纪广场、万人体育馆广场等大大小小的城乡广场上都有群众在开展文化活动,高雅的舞台演出、小众的歌手演唱,大众的民间健身舞……让艺术成为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享受的家常便饭。这得益于普洱市大力推广群众文化活动所带来的便利。

近年来,普洱市群众文化工作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了繁荣发展的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群众文化宣传引导、凝聚人心、推动工作的重要作用。全市群众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免费开放服务,深入基层普及文化艺术,文艺创作成果喜人,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形成品牌,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群众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的有型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近年来,普洱市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进一步改善基层群众文化服务设施,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文化馆11个,其中有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二级文化馆6个,三级文化馆4个,达标率100%。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105个(口岸文化站2个),其中,有一级文化站6个,二级文化站15个,三级文化站28个,共有49个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达标率48%;全市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44个,文化设施覆盖率99%;全市农家书屋1059个、文化农庄1个,组建农村小文艺演出队2331支,建成小广场1905个,大喇叭1888套。

目前启动在建2个非遗展示馆、3个文化站、100个村级文体活动广场、97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新建项目,已改扩建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3个博物馆、1个剧院、937个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为加快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普洱市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1个市级支中心和9个县级分中心,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实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与互联互通,为繁荣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打牢坚实基础。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为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全市各文化单位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实施城乡“结对子、种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进社区、进基层活动,开展“送书、送戏、送春联”进基层活动,组织群众开展舞蹈、声乐、器乐、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的培训、辅导及专题讲座。每年,全市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组织开展各类惠民文化活动近2000次,惠及群众100多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接待读者近70多万人(次),图书流通70多余万册,开展图书流动服务200多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100多次,组织公益讲座培训200余场;开展周末佳片影片展播及普洱文旅大讲堂活动;全市博物馆免费开放接待观众18万人(次),展出精品展览19个,提供免费讲解620余次;市美术馆每年举办6个以上精品展,参观人数4万多人(次)。

同时,积极开展“大家乐”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推广普及当地民族健身舞、广场舞,丰富机关、学校、部队、企业、社区及农村基层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愉悦身心,强身健体。彝族《打歌》、哈尼族《阿米车》、拉祜族《摆舞》、佤族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傣族《南垒河畔的小龙英》等民族广场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群众参与面广,形成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文化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普洱市认真执行“四馆一站”为公众免费开放政策,实行延时服务、错时服务,为公众提供形式多样的免费文化产品和优质服务;在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同时,全市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也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为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扩大和提升其文化消费需求,我市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拨付80万资金用于市民族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购买80场公益性文艺节目下乡惠民演出。

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各文化单位、馆(站)、村(社区)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提供免费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公益性音乐、舞乐、戏剧、书法、美术、摄影等艺术门类培训、展演及科技普及活动;

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出版物、经典影片、经典歌曲、传统戏曲,组织他们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图书馆设有残疾人无障碍设施,配备了盲文书籍,开展盲人阅读服务。

办好全市群众文化赛事活动。两年一届的普洱市群众文化“茶花奖”展演暨农民工文化节活动已形成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既繁荣了群众文艺,又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

创文艺精品打节庆品牌

普洱市积极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文艺精品力作。近年来,围绕建国、建党周年庆、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创文等重大主题,以“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为主线,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创作并打造了一批精品舞台剧目、节目。每年新创文艺作品近400个,编创了大型佤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大型舞剧《腊·景迈》、大型拉祜族歌舞诗《牡帕密帕》。今年将打造编创大型舞蹈史诗《宾弄赛嗨》、大型拉祜族舞剧《芦笙恋歌》《碑魂》等。通过举办市“茶花奖”群众文艺展演、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青年演员比赛等全市性的大型赛事活动,推出一批文艺新作及优秀文艺人才。一批原创优秀文艺作品在云南省群众文化“彩云奖”、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云南省青年演员大赛、云南省农民工文化节等省级赛事平台上崭露头角、荣获殊荣。

提升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内涵,丰富群众节庆文化生活。我市以重大节庆、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丰富的群众节庆文化活动。各县(区)以当地民族文化为支点,开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墨江“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江城“中老越三国丢包节”、澜沧“葫芦节”、西盟“木鼓节”、孟连“神鱼节”、宁洱“茶马古道节”、景谷“采花泼水节”、景东“无量山狂欢节”、镇沅“畲葩节”、思茅区“端午百草根节”等节庆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好评。

充分利用普洱市与缅甸、老挝、越南相邻相通优势,深化边境文化交流,开展特色国门文化活动,“三国丢包节”“葫芦节”“神鱼节”“木鼓节”等形成了我市边境国门节庆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文艺下乡促进文化惠民

为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扩大和提升其文化消费需求,近年来,普洱市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实施“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 ”文化惠民下乡演出及戏曲进乡村、进校园惠民演出。每年文化惠民下乡演出达1000余场,观众70多万人次,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大餐,满足群众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把高质量、高水准的优秀剧目送到城乡观众及老百姓家门口,普洱市积极引进省内外专业文艺团队优秀舞台剧目在普洱大剧院上演,并到基层巡演;为开展戏曲进校园,进乡村工作,市文化和旅游局与云南省花灯剧院结为文化共建单位,在市文化馆专门成立了云南省花灯剧院普洱分院,弘扬传承云南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全市2331支农村业余文艺表演队充分发挥农村小文艺队的作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每年为老百姓演出数千场,被老百姓称为“永远不走的宣传队”。

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一批农村文化特色产业在普洱逐渐成形、走向市场,成为当地村民经济增收的新渠道,起到“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澜沧老达保村快乐拉祜演艺公司把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依托“文化农庄”“快乐拉祜”实景演出等,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在边境民族地区树立了典型示范作用,获得“云南省农村文化产业先进典型”荣誉称号,老达保寨子农民每年表演收入达70多万元。

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推进,全市群众文化权益均等化享有得到了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保护非遗传承传统文化

普洱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健全完善保护体系,认真开展市级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工作,积极做好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工作,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加快推进普洱景迈山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进乡村宣传活动,以展板展示、发放宣传单、民族歌舞展演,穿插有奖知识竞猜等动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同时,公开出版发行了《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普洱市非遗保护阶段性成果向人们集中展示,让广大群众对非遗保护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逐步增强全社会共同保护非遗的意识。

目前,普洱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43项,市级非遗项目337项,县级非遗项目239项;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6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人,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28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8个,传承基地28个。

△中国普洱茶节祭茶祖仪式。(普洱市文旅局提供)

△原生态歌舞《佤部落》演出场景。(本报记者 杨丽仙 摄)

△澜沧东主乡村书院。(本报记者 杨丽仙 摄)

△市文化馆老师免费为学生进行美术辅导。 (普洱市文旅局提供)

△老达保村民实景演出。(本报记者 杨丽仙 摄)

△《牡帕密帕》歌舞诗展演。(本报记者 杨丽仙 摄)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普洱市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 下一篇: 文明旅游守护梅子湖公园景区“高...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