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历史钩沉
 

吾心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张琳  时间:2020/12/12 10:07:18  点击数:

张琳

735个洞窟 一一走过,精进,禅定,般若;60年敦煌守一不移,深厚,纯正,静谧;文明不失力量,灵魂凝结信仰,心灵安放的地方,这里是东方,这里是敦煌,这里是家乡。

参加完“书见奀筹录”读书会,好友子涵送我一本《我心归处是敦煌》,“有空看看,我们相约写一篇书评或者读后感吧,相信看完一定会有想去敦煌的冲动”。

敦,大也,煌,盛也。历史的文明注定要在敦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敦煌莫高窟也被称为千佛洞,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举行,樊锦诗便是其中的一位。她被称为“敦煌的女儿”,从事文物保护近60年,这近乎一个人的一生,而敦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让她止步,大半辈子的光阴,荒野大漠里的735座洞窟,文明需要守候,文化需要传承,江南女子的樊锦诗做到了。

樊锦诗说:“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是啊,一个江南大家闺秀,北大高材生,她所有的光阴都在这里。她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守护着艺术瑰宝近60年,如果没有这样的守护者,也就没有今天的莫高窟。守护敦煌的意义是什么?樊锦诗说是一种精神力量。

古罗马的哲人赛涅卡说:“人的生命如同寓言,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容,有内容的生命自然是精彩的。正是心智让我们变得富有,在最蛮荒的旷野中,心智与我们一起流放,在找到维系身体所需要的一切后,它饱尝着对自己精神产品的享受。”作者顾春芳在后记中说,她曾用“守一不移”四字来概括樊锦诗一生的追求和意义。这个“一”就是莫高窟,她来了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一”就是她作为北大人的自觉和自律,离开北大以后,一直在她身上传承和保留了的北大精神;这个“一”还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她从没有忘却也没有背叛过。

樊锦诗本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为守护荒野大漠的735座洞窟,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从某种意义上说,敦煌虽不是樊锦诗出生的原乡,却是她倾尽心力守护的第二故乡。敦煌显然没法同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相比,然而敦煌自有它的魅力,让樊锦诗能够为它舍弃北京、上海的繁华,甚至与丈夫分居19年。

她说,保护就是和时间赛跑,急功近利是学术的死敌,40年后终于完成的《敦煌石窟全集》,标志着石窟考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书中她自己说是沾了莫高窟的光,每一个莫高窟考古人都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一起向上成长,共有一个树干,共有一个根基,最后把一生都留在了敦煌。

读完最后一页,我写下这段诗行,为樊锦诗,也为一直坚守在敦煌的莫高人——

谁在遥望,

大漠深处那一片苍凉;

谁在诉说,

敦煌心底曾经的哀伤;

谁在歌唱,

丝绸路上飞天舞盛唐。

鸣沙山上的月牙泉,

静静守候在身旁;

千年阳关玉门关,

宕泉河畔的墓地,

大漠深处情深意长。

一座石窟 ,一曲悠扬,

一组飞天,一处绝唱。

735个洞窟 一一走过,

精进,禅定,般若;

60年敦煌守一不移,

深厚,纯正,静谧;

文明不失力量,

灵魂凝结信仰,

心灵安放的地方,

这里是东方,

这里是敦煌,

这里是家乡。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吾心安处即是故乡 下一篇: 老思茅的背影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