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历史钩沉
 

古诗视野里的景谷山水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20/8/13 10:15:55  点击数:

遗世独立的无量山有着巨大的亲和力,它生灭不已,使人宁静淡泊。诗人们在大自然永恒的宁静中妙悟禅机,与林为友,与泉为伴。他们登临青山,尘世的喧嚣远在山水之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皆是过眼云烟。“看谷不见谷, 闻水不见水。”游仙也罢,养生也罢,逃避也罢,过往景谷的诗人们用一首首诗词歌赋为人们留下了山的雄浑沉稳、水的迢迢不断。

骆宾王的“不毛威远行”

在诗星聚集的唐代,最能让中原诗人记住的云南其实就是天宝战争。在这之前,云南在很多诗人脑海中要么是一个不毛之地,要么是一块遥远而神秘的地方。直到中唐以后,当南诏与中原重新修好,唐诗里的云南才露出她巍峨的高原雄姿及鸟语花香、百花齐放的一面。

最早将云南写进诗中的唐代诗人正是骆宾王。说起来,景谷何其幸运,这位大唐才俊将千景之谷与云南的山水带入了唐诗中。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一场在大唐和南诏之间展开的天宝战争, 让披甲从戎的骆宾王踏上了云南边地。

那一年,地处西南边陲的姚州(今属楚雄州)发生战乱。夏初,骆宾王随军入滇,参加平叛。这次战斗进行得很激烈,短短几天时间里,打了几次硬仗,唐军取得重大胜利,敌方的主要将领都被捕获。主帅向朝廷报功的文书由他起草,骆宾王情绪非常亢奋,文中对战斗过程的描绘气势磅礴,十分精彩,读后令人心神为之激荡。

在这期间,骆宾王得以深入哀牢山、无量山。他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写道: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

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

……

一千多年前,在这次颇为艰苦的行军途中,骆宾王领略到了“三春边地风光好”。也正是那次行军,让骆宾王雁过留声,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一个写满自然密码和人文符号的地名。

彩云之南现,不毛威远行。

十日过哀牢,千景谷影怜。

岁月远逝,阻隔断了我们的视线,对着光阴的镜子,我们已然无法照见骆宾王那次“不毛威远行”具体鲜活的细节。自然,在一千多年前铁马金戈的铿锵万里行中,骆宾王也无法预见到,千年后的1914年,民国新政实行全国地名普查,因云南的威远县与四川的威远县重名,云南省政府下令将威远改名为“景谷”,骆宾王在军中行路时的所见所感“千景谷影怜”,最终成为一个县域名称而永载史册。

诗意雕琢“八奇石”

无量山脉以山岭突兀、险峻而著称。道光《威远厅志》中记载着奇丽壮观的威远“八奇石”,这些奇石原本也是自然的造化,是流水和时光的杰作。但使它们变得灵动生趣起来的,除了一些源自民间的传说外,还有170多年前一位叫李上清的诗人。

高山仰止,奇石在巅;上善若水, 奇石在泮。时任凤山书院院长的清道光举人李上清在这些怪峭嶙峋的巨石身上,倾注了人类各种复杂的情感。并以丰富的联想,浓墨重泼,将丰富的想象诉诸笔端,留下了威远“八奇石”诗八首,让后世的人们寻迹山水、纵情歌咏。

一奇:“石柱拦门”。石柱栏门奇石矗立在拦门山,离城15里,山顶天生大圆石一个、大方石一个,相对而立。清道八年(1828年),士民建立栏门大桥一座, 桥高数丈,河中生一砥柱,顶平正,阔丈余,高数丈有余,秋水泛涨亦不覆其石,望之有挽回波澜之势。李上清赋诗《石柱拦门》:

滚滚银涛浸斗牛,撑天一柱镇中流。

门关不使狂澜倒,尽把金川风水收。

拦门山山势陡峻,两岸悬壁。景谷河穿谷而过,水势汹汹,巨浪如银, 浸漫了天空。高数十丈的石柱在河心耸立, 如擎天之柱镇守关门。拦门山下即威远坝,威远江穿坝而流。诗中所提的“斗牛”是古代天文星象二十八宿中的北斗星和牵牛星,在这里泛指天空。诗词描写了“石柱拦门”那力挽狂澜的气势、关锁风水之奇迹。

二奇:“石虎卧河”。在城北30里,抱母河与勐统河两河交汇处,中卧一大石,形如虎,把住两河水口,头伸出水面,任水泛涨而不覆没,每遇雷雨大作,傣家彝人闻有石虎吼声。李上清赋诗:

山君却喜浴深渊,伏爪昂头锁两川。

应是枢星精不没,休叫李广羽相穿。

如诗所云,两河交汇处石虎若坐,其高不过数尺,但磐石弥坚。 诗人借《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中“李广射石虎”的典故来描述“山君”(老虎),并祝愿石虎像那永不陨没的北极星一样, 绝不可让飞将军李广的箭射穿。

三奇:“石龙穿江” 。据《威远厅志》载,小黑江有石龙穿江而过,龙石爪鳞排列如磴,仅隔水面一尺多,其下深潭不测,待到水清,当地群众常从石磴上往来。李上清赋诗:

小黑江心虬爪公式,平平列磴渡人过。

临波省却招舟子,奇巧犹然胜驾鼍。

小黑江从北向南流经景谷境内的凤山、正兴、益智、碧安四乡镇后汇入澜沧江。“石龙穿江”指的是正兴镇景南村黑龙坡寨的龙洞河一段,这里有一个天然落水洞口,一部分河水从洞口落下去之后, 经过5公里的地下河道又从另一个洞口涌出。诗中第一句提到的“虬爪公式”是龙磨爪之意。最后一句的“鼍”读“拖”,是鳄鱼的一种,俗称猪婆龙。

四奇:“石鸡唱晓”。《威远厅志》载,凤山镇抱母井北面,飞龙山上有石鸡,中夜常有光,每当石鸡声鸣,四境之鸡全都和啼。李上清赋诗:

龙峰顶上巧司晨,中夜腾光假若真。

倘是陈仓山里至,于今应道宝夫人。

飞龙山上的“鸡叫石”,又称“金鸡石”,相传为金鸡所化。诗中提到的“陈仓”是秦汉时期的古县名。是刘邦、项羽所争夺的关中、汉中之间的要道。757年,唐肃宗将“陈仓”改为“宝鸡” ,即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在这里,诗人借“陈仓宝鸡”的典故来吟咏威远“石鸡唱晓”之景。

五奇:“石窟风云”。石窟风碉在今凤山镇文海村文武寨。山上有岩, 秀色如画,岩上古树参天、 层层生色,望之若凌霄汉。上有石洞,风从此出,时至秋冬而不寒,洞生风云,如龙虎出没之所。李上清赋诗:

玲珑石窟几时开,不仗君平把数推。

自有风云重际会,从将龙虎上琼台。

六奇:“石洞仙迹”。在今永平镇南谷办事处南谷仙人洞,海拔1491米,在岩上的洞中有一巨迹,深一寸多,脚趾、足跟历历不俗,被称之为仙人脚,傣族求嗣,远近来朝。李上清诗云:

为问仙翁何处回,长留巨迹上新苔。

有能学得姜嫄履,定卜灵祥诞降来。

这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众所朝拜的一个“仙人洞”。 每年四月“朝仙节”时,人们成群结队,携带祭品前往朝拜。在诗中,诗人借“姜嫄生稷”得福的传说来吟咏“石洞仙迹”。姜嫄是古代周族始祖后稷之母,传说姜嫄是在荒野踏到仙人脚迹之后才怀上后稷的。所以,人们也有到“石洞仙迹”求子的。

七奇:“石舀涌泉”。在今凤山镇西南,《威远厅志》载,宜化乡(今凤山镇辖区)古无水源,清乾隆十七年( 1752年),雷震三声,忽出于山,腹中洪涛愤怒、巨石如屋,从山腹滚滚而下,海子西水乃从中流,越七八里水始出,而开田纳赋。其名石臼涌泉是说,山顶有数石,宛若日形,唯一石略巨,泉从窠出。李上清诗云:

天然磐石世无双,巧借神功做小缸。

混混源泉流不绝,乾坤特以济南邦。

诗中的“乾坤”指天地,“济” 即帮助、接济,因此泉源,人们得享开田耕种之利,此为天地济人之奇迹。

八奇:“石琴流音”。在今凤山镇抱母井五里许外的镇沅、抱母交界处。那里双峰峙立、河水中流,四面山环水抱、僻静幽雅,洞前悬崖,俨若甫壁,高椰数丈。洞内犹如幽静雅致的龙官,其内有玉柱、石笋、石床、石枕,石琴水声铿锵,如奏金石丝竹之音,游之别有一番情趣, 令人心旷神怡。李上清诗云:

独坐潭头偶听音,非丝非竹亦非金。

间从峡里寻门入,始信幽官有石琴。

“石琴流音”真是极妙的山水世界,水在石上滴,铿然有声,每至夏日,人们纷纷到此憩息纳凉。

想那威远李上清虽算不上是著名诗人,但他为景谷山水留下的“八奇石”诗却让自然天成的石头大放光华。这正是地以文传、文以地兴,山水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相互倚重,从而孕育出丰厚的旅游文化。

(来源:《文化普洱·景谷》)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 下一篇: 哈尼马帮行天涯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