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历史钩沉
 

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碧安古镇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23/6/2 10:53:02  点击数:

本网讯   碧安古镇位于今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古威远厅)西南部,东与景谷县益智乡接壤,南与思茅区云仙乡隔小黑江相望,西与勐班乡、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山水相依,北与永平镇接壤。历史上,碧安称“勐主”,商业、手工业发达,加之地处云南省南部地区与缅甸、泰国通商的交通要道上,碧安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碧安古镇是一个商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小镇。尤其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商业最为兴旺。当时,碧安古镇共有数百户人家,城墙高筑,各种商行、摊贩密布,各路马帮络绎不绝;夜间气灯、马灯、煤油灯彻夜通明,繁华热闹。是东出宁洱、思茅,北上镇沅、景谷,西到澜沧、临沧,南下车里(今景洪市)、佛海县(今勐海县)、南峤县(今勐遮镇),并经西南路到达缅甸、泰国的必经之道。在碧安商贸的带动下,街道建设也突出勐主的“主”字特点,商家建立一些新式楼房,初步形成自北向南约1千米的一条主街,加上西门顺城一条、中间到北门一条,两条南北向的街形成“王”字的三横;正中由碧安中学到西门方向东高西低的一条正街,构成了“王”字的一竖。市场越来越繁荣,街道初步形成,但街道坎坷,与繁荣的商业贸易不相适应,结构也不完整协调,乡绅商定再建盖街头大仓房(大仓库),其意是在“王”字头上加一点,构成完整的勐主的“主”字。最终由碧安乡绅林直中承担大部分费用,建立崭新的大仓库兀立碧安街头。逐步形成了碧安古镇街面,这一格局保留至今。

茶马古道上的

“小昆明”“小延安”

碧安上达镇沅、景谷、玉溪、昆明至全国各地,下可至景洪、勐海、勐遮,到达缅甸、泰国乃至世界各地,且气候宜人,又处澜沧江与威远江、小黑江邻边,水资源丰富,碧安古镇周边水井众多,在农耕时代无疑得天独厚,因此物产丰富,所以,行走商贩络绎不绝,经济发展较快,曾被称为“小昆明”。

碧安商贸繁荣,往来商旅众多,开展党组织活动较为便利也较为隐蔽,为思普区(包括现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及玉溪市、临沧市部分)地下党和革命武装斗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许多革命志士在碧安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碧安革命斗争引路人何宏年、碧安革命斗争急先锋肖源、碧安“国际联络官”刘亚南、归国党组卓孟晋,等等,都在碧安留下了革命的遗迹。碧安在1948年6月建立了景谷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思普特支碧光中学分支,7月成立景澜六(景谷县、澜沧县、六顺县)军政委员会,9月成立中共勐主支部,11月归国党组到达碧安;1949年2月成立普光部队,形成在黑暗中领导和指挥澜沧江两岸各族人民推翻反动统治的坚强战斗指挥部,曾以民主进步享誉思普地区,被称为思普地区的“小延安”。

碧安茶马古道

遗迹追寻

在碧安古图(勐主城图)核心区可看到,有东、南、西、北四门,出入碧安的通道上至今留存着许多遗迹。

水井:“井”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与人们繁衍生息密切相关。碧安人民对挖井这件事非常慎重,挖井需注意选址、开挖时间、井口大小、深度、维护、土质等。如今古老的水井上架满了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引水工具。水井是永恒的生命之泉,给碧安人民带来生机、财富,井水不涸,勐主长青。北门可至上寨大平滩,上寨古井古桥遗留颇多,看水井裂开的石板,野草倔强地从中间钻出,体现碧安人民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精神。古井以它的温润和朴素见证了悠久历史。

四庙堂:碧安四庙堂,其门顶半为拱形,每块砖都刻有独特的图案,庙顶的瓦呈条状倾斜排列,庙前方有无数台阶,图案渐渐淡化。“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眬”,夜色降临,四庙堂分外沉寂肃穆, 抬头仰望那拱形的大门,上面有中西结合的壁画,两边高大的柱体上也有绘画。

陈家大院:是勐主开明人士陈华藻的住址,建于1947年,由一座主楼及东、西两面三座厢房构成,是典型的家居转角合院建筑风格。陈家大院是早期勐主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活动地点,为地下党组织提供会议场所,帮助储备革命活动所需物资,是碧安乡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地点。

三友桥:该桥由林直中、陈耀武、陶士彦三人合建,故称为“三友桥”。该桥是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乡村变迁的见证。如今,桥下小溪默默奔向远方,而土木结构已然被钢筋水泥代替,它静静地见证着碧安乡村的变迁。窝箩箐石拱桥:碧安窝箩箐石拱桥建筑年代约为清代,是从勐班方向进入碧安后过勐主河的主要通道,是碧安水阁桥、三友桥没有建成之前过勐主河进入碧安的唯一通道,也是现在城内保存最好、一直沿用的石拱桥。

碧安茶马古道石镶路:出了西门过了三友桥往前走,就到了碧安至勐班的茶马古道石镶路,长度3千米。距离景谷县城106千米,距离勐班乡5千米,距离碧安乡3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连接勐班和碧安的重要通道。

碧光中学:碧安在民国时期是澜沧、六顺、思茅等县通往景谷的要塞,又是内地外出缅甸的必经之地,商业较为发达,殷实人家颇多,开明绅士们认识到,地方经济之繁荣,有赖于有文化的人。为此,以罗正明为首的一些地方绅士商定,每年筹款保送一批品学兼优的高小毕业生到昆明深造(每人以600块大洋作为学习费用,1943年首批选送了刘国桢、张太康、杨春和等9人赴昆明学习)。事后,当地绅士林直中等人建议:采用保送升学的办法困难较多,向外聘请教师就地创办中学方为长久之计,此建议得到绅民们的赞同。1944年5月,经绅民筹商,决定开办中学。推举罗正明为校长,并成立校董事会,陶士彦任董事长,林直中任常务董事,成员有陶士荣、舒代富、刘亚南等19人,他们着手动员捐款,拟定学校组织章程,确定校址、校舍、校名、分工等事项,并决定建盖两楼一底一幢正房、一楼一底两间厢房。1945年2月,校舍落成。因罗正明在勐主及江迤一带影响大,故以碧岭乡的“碧”字和罗正明之字“光亮”的“光”字合起来定名为“私立碧光中学”。聘请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生高杰夫为教务主任,委托常驻昆明的陶铸吾先生在昆明登报,重金聘请教师和制作校徽。第一批教师为胡文静、夏纯芝、姚家碧、刘景松、徐子龙、陈建华、陈春田(马来西亚华侨,校歌作曲者)、欧阳熙、李开运、高杰夫。同年9月开始招新生,一班32人,同时办一班高小毕业生实习班,有34人。在解放战争中,碧光中学是碧安党组织领导景澜六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党组织的许多同志即以碧光中学教师身份前往碧安开展革命工作,为配合全国解放作出了贡献。(摘自《普洱茶马古道》)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茶马古道上的交通枢纽 ——他郎... 下一篇: 茶马古道上的桥——谦岗风雨桥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