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历史钩沉
 

普洱茶马古道概述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22/3/2 9:09:25  点击数:

本网讯   普洱茶马古道,是云南茶马古道的核心区。

普洱茶马古道,是一条因马帮驮运普洱茶而兴盛的古代商道,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更是一条展现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廊。

普洱市是“茶之源,道之始”,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因普洱茶而名扬天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学者对茶马古道的研究重点一直放在川藏茶马古道,或者从云南丽江到西藏的这段茶马古道上,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茶马古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众多的学者逐渐把研究目光转移到茶马古道的起点上来,普洱茶马古道作为茶马古道起点,更具有研究价值。从普洱向国内外辐射的5条茶马古道起源于2000年前的东汉,在唐宋时得到发展,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是中国历史上西南地区商贸运输交通网络,是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与著名的“丝绸之路”一样声名远扬。2006年,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交通厅、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城茶源广场建立了“茶马古道零公里碑”。2008年1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踏访宁洱县那柯里茶马古道时指出,茶马古道是一篇大文章,要认真做好茶马古道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工作。2013年,普洱茶马古道中的11段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普洱茶马古道的历史脉络

普洱茶马古道历史悠久。2022年至2021年,经普洱市政协系统和文化部门联合对普洱市内茶马古道进行初步实地踏勘,据不完全统计,普洱市内茶马古道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的有177千米,茶马古道遗址主要文物140余段(处)。因此,可以说普洱市是拥有茶马古道遗址最长和覆盖范围最广的地级市。追寻普洱茶马古道起源,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在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活劳作、繁衍后代,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开辟出了最早的路,随着生存需要的变化与历史演进,早期的路逐渐演变成为步道,后来又成为驿道。在步、驿道的形成过程中,运输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最早的手提、人背、肩挑等简单的方式逐渐转变成为马驮、牛驮、竹筏等方式。普洱境内的古驿道是古代普洱与内地物资运输交流的重要通道。

普洱古驿道的开辟、发展与普洱茶生产与销售有着紧密联系。唐代的相关史料中就有运销普洱茶的记载。同时,在普洱的江河溪流中出现了“履石渡水”的踏步及独木桥、小石桥、竹桥、藤桥等可供行人过往。唐宋时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特别是在茶马贸易政策的推动下,普洱茶对外销售量逐渐增大,物资交换与对外交往扩大,步驿道路已具雏形。

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大军沿着当时的驿道一路南下,征讨“八百媳妇国”(今泰国北部),途经澜沧江整控渡口时,在江岸西崖壁留下题刻,道光《普洱府志》将此处摩崖石刻称为“思茅元碑”。元朝的这次南征加强了普洱与内地的交流,元军南征所经过的驿道在史书中虽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普洱境内就已经拥有上达内地、下通邻国的道路,这条南征的路线从北到南贯穿普洱全境。从渡江题刻的位置、澜沧江整控渡口的相关史料记载可知,此渡口在唐代之前就一直使用,而且是往来澜沧江两岸的主要渡口,因此也可说明普洱在元代,甚至更早时间,就有了较为完整的陆路和水路并存的交通网络。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大军进抵楚雄,在今普洱市景东县设板桥驿、景东驿,有驿马13匹,驿夫6名,负责驿递公文。板桥驿设土官管理,与楚雄府驿站衔接,成为明代普洱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重要通道。永乐四年(1406年)四月,孟连傣族土司刀派送遣子沿官马驿道赴京贡象,朝廷授孟连长官司世职,命刀派送为长官,赐给官服、锦带和印章。随后,历代王朝向普洱土司征纳土珍方物,普洱的土司、部族首领沿着官马驿道向朝廷进贡,表示顺服。从以上史料可以得知,明代普洱交通已经列为政府统一管理,设置了驿站,供来往送公文的人或出差官员中途换马或暂住。

清代,普洱等地成为茶叶交易场所,大量茶叶运销内地。普洱驿道以修筑古驿道、石拱桥、木板桥,以及运输茶叶、盐巴等物资为主。据文献资料记载,顺治年间,每年沿茶马古道进京上贡的普洱茶达6.5万斤(清代1斤为596.82克)。

康熙元年(1662年),为加快邮驿发展,景东沿茶马古道邮路裁驿改铺,景东设5铺4哨。之后,递铺逐渐发展到镇沅、景谷、宁洱、墨江、思茅等地。

雍正三年(1725年),普洱开采磨黑盐井和勐野盐井,普洱通商古驿道逐渐成为茶叶、食盐等物资运输主要路线。

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设普洱府,按府治要求和规格进行驿道修筑,这为清代普洱茶马古道达到鼎盛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时,普洱驿道站点完善,“官马支路”上连省城,下通边疆,出境周边国家,转向东南亚各国。

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加强驿道管理,普洱府在原有的宁洱、通关、把边、磨黑、他郎、阿墨江驿站上加设军站,并在思茅等地设驿丞,专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雍正年间(1723至1735年),普洱境内沿茶马古道设置邮件递铺39处、铺兵75名,邮程达1000多千米。邮驿采取接力传递方式,东通元江,北达南涧。在茶马古道沿线设置递铺,递铺只为官府传递公文,普通民众不能使用。铺兵工食(薪俸)由官府发给,或由盐课开支,或向各地乡约摊派。

乾隆初年,普洱成为滇西南茶叶交易中心,普洱茶运销四川、甘肃、陕西、西康、西藏等地; 乾隆元年(1736年),清政府设思茅同知,思茅成为普洱与西双版纳各大茶山之间的中转站。

道光元年(1821年)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思茅至昆明古驿道逐步铺设石镶路。至此,被誉为“茶马古道”的普洱历史上最著名的道路形成。其间,道光十四年(1834年)十月二十三日,景东直隶厅在者后里文会村山口立驿站告示碑一块,碑文直行楷书近五百字,记载着驿站费用摊派详情,说明了当时对驿站道路已经有了规范的管理。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商务专条》,法国驻思茅领事馆成立,思茅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思茅海关设立。自此,普洱对外的传统的陆路运输方式被打破,水路运输开始发展起来。当时,普洱府下辖的思茅厅商贾云集,马帮四至,名盛一时,被誉为“东南亚陆路码头”,成为边内贸易衔接、商品交流货运中转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思茅、宁洱、磨黑、他郎、因远、元江、青龙厂、宝秀、石屏步班邮路开通。在清代普洱交通运输达到兴盛。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障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情报传递及军需品运输,普洱境内茶马古道驿站中设专用军站6处,即宁洱站、磨黑站、把边江站、通关哨站、布固江站(阿墨江)、他郎厅站(墨江县城)至元江州之大歇场站,每站配驿马2匹、驿夫1名。

普洱境内在发展陆路运输的同时,还根据需要,在茶马驿道沿线发展水路运输到普洱,在清道光年间,单把边江渡口就有木船2只、船夫2人,用于摆渡行人和马帮。民国年间,在澜沧江两岸行人马帮必经之处,备有独木船和竹筏,供行人摆渡。1949年12月,各县人民政府接收各地大小渡口34处、木船和竹筏72只,多处依旧沿用。主要渡口有:景东的王家扒渡口(水文渡口)、曼等渡口,景谷的边江渡口(双江渡口)、南北渡口(打岗渡)、大蚌江渡口,思茅的腊撒渡口、虎跳石渡口、糯扎渡口、勐匡渡口,江城的坝溜江渡口、土卡河渡口,孟连的龙海渡口(缅甸称光洪渡)、翁窝渡口、下公信渡口、勐俄渡口等。

虽然普洱境内有相对原始的水路运输方式,但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更多的是靠畜力运输,主要有驮牛运输和驮马运输两种,两种方式各有特点。驮牛运输以牛帮为代表,牛帮是民间主要的短途运输方式,拥有驮牛较多的户主专门雇人赶运,小户主由三五家合并成“把”共同雇人赶运。每“把”有领头牛1头,专驮锅碗行李,脖子上带响铃,行走起来有响声,用铃和铓锣开道,便于互相避让。驮牛11头为1“把”,1人赶牛;5“把”为小帮(55头);多至200至300头为大帮,结队而行。每日运行半天,行走15千米,露天“开稍”(吃饭),夜里烧火不灭,防止野兽伤害人畜,一般赶牛人都带有用于自卫的火药枪。驮马运输以马帮为代表,当时驮马运输以5匹驮马为一“把”,8“把”为小帮(40 匹),3小帮为一大帮(120匹),结队而行。每一“把”有一个赶马人。在马帮中,每帮有大锅头、二锅头,各有骑马一匹、头骡一匹,头戴红缨彩绸明镜,脖子上带有大小响铃,插着三角彩旗,上书帮主字号,翻山越岭,过往村寨,行即有声。用铓锣开道,传音数里,便于互相避让,气势颇为壮观。赶马人都是男性,配有兽医。马帮途中休息一般选平坦、宽阔、有水、有草的地方,卸下驮子,组成四方阵,放马吃草饮水。赶马人则5人一锅煮饭吃,人睡于马驮下。为防野兽伤害人畜,昼夜烧火不灭,大多马帮均配有用于自卫的枪支。

茶马古道打破了西南边疆在地理上的隔绝与封闭,将普洱茶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及海外。茶马古道在滇、川、藏地区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古道、马帮、普洱茶的锁链构成了一幅漫长而宏大的历史画卷。普洱市的宁洱县,曾经是古普洱府的府治所在地,历史上,普洱茶在这里集散,并沿着悠悠古道,运往全国。所以,宁洱县又被称为“茶之源,道之始”。普洱茶马古道见证了普洱茶的沧桑和兴盛,记载了普洱茶及马帮的历史。以宁洱为起点,向国内外辐射的茶马古道共五条,分别是东北路、西北路、南路、东南路、西南路。

第一条东北路,即通京茶马古道,又称“贡茶道”“官马大道”。这是一条从普洱出发,上连省城昆明,贯通全省,连接内地,直达京城的线路。主要路线:宁洱→石桥寨→头酒房→茶庵塘→磨黑→回堂庙→孔雀屏→把边街→魁阁塘→把边江→哨牌→通关→墨江→元江→青龙场→扬武→峨山→玉溪→呈贡→昆明→昭通→盐津(豆沙关)→成都→汉中→西安→太原→北京。

第二条西北路,即滇藏茶马古道,又称“滇西后路茶马商道”。主要路线:宁洱→五里坡→气山丫口→硝井→谦岗→西萨→景谷→振太→勐大→里崴→景东→南涧→下关→丽江→中甸→德钦→西藏。

另外,西北路次要路线有:宁洱→景谷→按板(或从宁洱经磨黑→梅子街→古城)→恩乐→者后→景东→弥渡→下关→丽江→中甸→德钦→西藏。西北路次要路线还有一条:宁洱→景谷→临沧→保山→大理→丽江→迪庆→西藏。

第三条南路,即宁易茶马古道。主要路线:宁洱→思茅→易武→倚邦→曼拱→革登→老挝。

另外,南路的次要路线:宁洱→思茅→景洪→勐海→缅甸景栋→曼德勒→仰光→印度加尔各答→西里古里→尼泊尔葛伦堡→亚东→进入西藏。在这条次要路线经缅甸景栋后,还可过泰国曼谷到中国香港等地。

第四条东南路,即江莱茶马古道。主要路线:宁洱→思茅→倚象坝→麻梨坪→石膏箐→曼克老→营盘山→阿树寨→江城→越南莱州→越南海防港→广东、香港等地。

第五条西南路,即旱季茶马古道。主要路线:宁洱→那柯里→思茅→六顺→糯扎渡口→澜沧→勐滨→东回→孟连→缅甸。

另外,西南路次要路线有两条:一是宁洱→澜沧→竹塘→雪林→缅甸;二是宁洱→澜沧→竹塘→西盟→缅甸。

普洱茶马古道中的宁洱到易武的茶马古道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原来通道的基础上专门开通的茶马驿道。这条石镶古道有一段经过今天的普洱菜阳河自然保护区,其铺设道路所用的石头全为河里的硬沙石,小的有斗大,大的一尺宽(1尺约为33厘米,下文同)、三四尺长、重200至300百公斤,系1914年思普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树勋招雇临时工程队修辟,当地百姓也称它为“柯家大道”。1951年至1953年,在昆洛公路建设中,普洱茶马古道在后勤运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历经千年的普洱茶马古道因历史的变迁沉寂,逐渐被人遗忘。民间有山歌唱道:“林深苔滑茶庵坡,猴子打秋鸟唱歌。自从汽车通普洱,官道长满茅草棵。”

现代交通兴起后,虽然茶马古道和马帮逐渐被边缘化,但普洱茶马古道因沉淀了普洱府的历史,逐渐发展为一个文化符号,演变成一种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茶马古道上的古茶园、古茶树、古茶号、老茶厂、古城镇和集市、马店、道路、古桥、渡口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马具、茶具、衡具、火器、乐器、服饰等可移动文物和丰富的马帮组织形式、艺术作品、历史记忆等诸多精神文化,都是值得珍视的遗产。

二、普洱茶马古道的当代延续

普洱茶马古道作为普洱历史上对外交流的重要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普洱进入现代交通网络的今天,普洱各族人民并未忘却这条道路曾经为普洱带来的辉煌与功绩。因此,对普洱茶马古道的研究、保护也从未停止。茶马旧事在这条古道上流传,马帮精神在这条古道上延续。

1993年,宁洱磨黑至思茅二级公路建设开工,在建设的过程中,普洱茶马古道遗址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在此情况下,宁洱县高度重视茶马古道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积极将普洱茶马古道宁洱段划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标志说明牌进行保护,全面完成茶马古道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即做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宁洱县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茶庵塘石牌坊和接官坊、接官厅,尽力按古道原貌对茶庵塘至磨黑段部分残缺的茶马古道进行了修复。新修复的茶庵塘茶马古道全长约12千米,道边植被保护良好,石板路上还保留着当年马帮长期踩踏出的深深马蹄印,让今人依稀可体会到当时“径仄愁回马,峰危畏如去”的意境,以及数百年来马帮竞相争行的盛况。2008年,宁洱县修复了那柯里至思茅坡脚段4.38千米的茶马古道,建成穿寨茶马古道、河道自然景观、古道陈列室、水车拉风箱、千锤大马掌、驿站广场、洗马台、碾子房、实心树、连心桥等近20个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项目。

2005年5月1日,由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组委会举办的“马帮茶道·瑞贡京城”出发活动正式在宁洱县举行,全省11个民族43位赶马人和120匹骡马,驮有224筐14420片普洱茶,于5月1日由宁洱出发,途经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五省的80多个县、市,行程4000多千米,于10月9日到达北京,10月27日返回昆明。

2005年8月28日,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在普洱市宁洱县正式成立。

2006年4月9日,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交通厅、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在宁洱县城茶源广场竖立了“茶马古道零公里”碑,标志着古普洱府(今宁洱县)作为茶马古道源头的地位得到确立。

2007年3月19日,“百年贡茶回归普洱”主题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将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百年贡茶——“万寿龙团”迎出故宫,于4月8日顺利将贡茶迎回宁洱。

2008年11月18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踏访宁洱县那柯里茶马古道时指出:茶马古道是一篇大文章,要认真做好茶马古道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工作,加快发展旅游业,增加群众收入。要抓住茶马古道、老马店这条线,把握机遇,把握未来,发展旅游业。

2010年4月1日,由澳门民政总署主办,云南省文物局、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协办的“千年印记——茶马古道风情展”在澳门卢园茶文化馆揭幕,这是海内外首次以茶马古道文化为主题举办的展览。

2010年6月3至4日,由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在云南省普洱市召开。论坛围绕茶马古道的保护与研究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研讨,最终达成关于保护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普洱共识。

2010年10月22至24日,“首届中国普洱茶马古道节”在宁洱县隆重举行,搭建起传承历史、弘扬文化、连接友谊、交流合作的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相聚宁洱,共同分享先辈们留下来的茶马古道文化盛宴。

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普洱茶马古道遗址有:宁洱县那柯里茶马古道、宁洱县孔雀屏茶马古道、宁洱县茶庵塘茶马古道、宁洱县石膏井茶马古道、宁洱县石丫坡茶马古道、思茅区菜阳河茶马古道、思茅区斑鸠坡茶马古道、镇沅县广恩桥段茶马古道、镇沅县哀牢山金山丫口茶马古道、镇沅县小水井梁子关卡石刻、镇沅县半边崖茶马古道。

2013年5月,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称号并颁发牌匾。

2015年6月27日,由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宁洱县共建的“茶马古道源头地理标识”碑落地宁洱县茶源广场,碑石高4.1米、宽3米、厚0.7米,刻着经度、纬度、海拔地理信息及“茶马古道”简介。

2021年6月11日,云南省委省政府普洱现场办公会议指出:“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因普洱茶而名扬天下。从普洱起源向国内外辐射的5条茶马古道与著名的‘丝绸之路’一样声名远扬。”(本版文字来源于《普洱茶马古道》一书)

1867年的普洱府茶马古道。([法]路易·德拉泼特画,《普洱》杂志社提供)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辛亥革命的名将——黄毓成 下一篇: 为人民求解放的勇士——曾庆铨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