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历史钩沉
 

普洱府城:茶马古道上的中心城市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23/3/17 9:57:23  点击数:

普洱府城是历史上普洱府的府治所在地,即今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是一座与普洱茶、茶马古道息息相关的古城。历史上,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府因普洱茶名扬天下。今天,古普洱府所在地的宁洱县城依旧茶庄林立、茶旗飘扬、茶韵弥香,茶马古道零公里碑矗立在这里,依稀可见布满马蹄印的古道在山林草莽间延伸,一座座古茶园里参天而立的古茶树仍在向世人昭告这座古城与普洱茶和茶马古道的不解之缘。

随着鄂尔泰所推行的“改土归流”的不断深入以及清政府对边疆管控的进一步加强,雍正七年(1729 年),普洱府正式设立,为流官制。普洱府建立之后,即撤销清康熙三年(1664 年)设置的普洱通判,移通判驻思茅,兼设攸乐同知于景洪的攸乐(今基诺山)。雍正十三年(1735 年),裁思茅通判,移攸乐同知驻思茅,改称思茅同知,并增设宁洱县。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添设迤南道与普洱府同城而抚,迤南道为滇三迤(云南分为迤东、迤西、迤南)之一。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元江、镇沅两府降为直隶州,仍归迤南道管辖;以镇沅府属之威远同知(驻今景谷城)、元江府属之他郎通判(驻今墨江城)改隶普洱府。至此,普洱府辖一县三厅,即宁洱县、思茅厅(含车里宣慰司)、威远厅、他郎厅。光绪四年(1878 年),临安府划出、顺宁府划入,迤南兵备道辖有普洱、顺宁二府和镇沅、元江二直隶州及景东直隶厅。光绪十三年(1887 年),添设临开广关务道,移迤南道临安府隶之,移迤西道顺宁府归迤南道,共辖普洱、顺宁、元江、镇沅、景东、镇边、直隶六府(州、厅)。1913 年,将迤南兵备道改为滇南道,同年撤府,全省改为省、县两级制。1929 年,撤销普洱道。

普洱府的设立是清政府对西南边疆加强管理统治的一个重大举措,自此,普洱不再附属于其他州府,成为下辖的又一极边的王化府治,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城池。随着普洱府的设立,云南巡抚张允随奏请清政府批准修建普洱府城。府城的具体建设规格为外砖内土的城墙,有齿状城垛(古称雉堞),拦马墙;首建拱券式城门四道,在门洞上建盖砖木结构楼二层,重檐歇山,三间转屋,镂花门窗,雕梁画栋;屋脊上安有葫芦、瓦兽等陶制涂釉饰物;檐牙下悬挂檐马(即风铃)。整个建筑造型古朴雄伟,与高大敦实的城墙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互相辉映,蔚为壮观。各门洞上嵌有石刻横匾的城门名称,东门为“朝阳”门、南门为“怀远”门、西门为“宣威门、北门为“拱极”门,在东、西门外各建小月城(古称“闉阇”),东名“迎恩”、西名“绥安”,并置凸凹形的短墙(古称女墙),无拦马墙。城四角建炮台,无护城壕(古称“池”)。普洱府城起建于普洱坝子靠北边的凤凰山脚,东洱河、西洱河、金鸡河、温泉河、虾洞河五条河齐汇形成风景如画的平坝。普洱从最早称之为“步日”的寨子到最终成为“普洱府”,历经近千年,可谓历史悠久。古普洱府城外墙就是现在宁洱县城“一环”公路以内,即今普洱中学门口到茶源广场、到凤凰楼,再到文昌宫后面的路口。从现在的凤凰楼往上走的这个路口,就是古时候的东门,南门是新民街头,西门是宁洱镇中学路与普洱中学的交叉路口,北门则在文昌宫后面的路口。府城内北门起直到南门是整个府城的主街,也就是所谓的“凤凰衔书”,这本“大书”的轴心,叫作“凤新街”。凤新街因街北接凤凰山和南通新民街而得名。新民街在南门外,与凤新街在一条主线上,是普洱府城外最热闹的地方。历史上,往来的马帮只能住城外新民街,不能入住城内。进入南门的马帮每天只能从新民街沿凤新街而上,不能直上到关帝庙(武庙),只能拐入马人巷,经过建水会馆、两湖会馆、两广会馆等,然后出东城门;同样,北来的马帮也不能走北城门,只能绕到东城门入,然后顺着这条道出南城门。新民街因是府城修好后逐渐迁来居民居住,故得此名。

普洱府茶叶贸易兴盛,成为普洱茶的重要原产地、集散地、茶马古道的源头。普洱府设立之后,普洱茶正式列入清宫《贡茶案册》。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期间,在云南设立茶叶局统管云南茶叶贸易,亲自督办皇家贡茶,在统一收购监制并核验通过的紧压茶上钤盖有相关印鉴印,再用马帮驮运进贡朝廷。至今在故宫里储存的云南茶叶上还有“鄂尔泰”的印鉴,成为该段历史的有力证明。

贡茶拣选完成之后,其余等级茶叶才准许进入大众消费市场。此后的数十年间,普洱茶贸易逐渐兴盛,大量外地百姓迁入茶山,形成家家有茶树、村村有茶山的繁荣景象;每年马帮驮茶进京的盛况更是增加了云南到北京沿途地区的百姓对云南的认知与向往。马帮除了运贡茶进京,平时主要是将普洱茶 驮 运 到 西 藏、 边 关 销售,然后将藏区的马匹购回销售,这一模式被称为“茶马贸易”,而曾经的马帮走过的道路被今天的人们称为“茶马古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茶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普洱府为中心的大规模的加工和贸易业,普洱成了茶马古道的源头。茶商沿着茶马古道将普洱茶传播、销售到世界各地,世界因此得知和共享普洱茶。道光《普洱府志》载,当时的普洱府会馆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中外茶商摩肩接踵,普洱俨然已是西南的商贸重镇。

普洱府的交通与经济在茶叶带动下获得了良好发展。普洱府是省府昆明和滇西南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道,府治时期的茶马驿道以昆洛、弥宁、思澜、思江和思易驿道为主,并向周边扩展延伸。

为加强与内地的沟通和交流,普洱府在雍正年间境内有递铺 39 处、铺兵 75 名,邮程约 1000 千米。

到了光绪年间,清政府在他郎(今墨江)、宁洱、思茅设电报局,并在思茅设邮政总局,为当时全国 31 个邮政总局之一。交通的拓展使得普洱境内商贾云集,马帮四至,被誉为“东南亚陆路码头”,是衔接边内贸易、商品交流的货运中转之地。同时,为加强贸易,普洱府的思茅厅被辟为商埠,设置海关,成为进出口贸易的陆地通商口岸。蒙自、石屏、建水、楚雄、弥渡、镇南(今南华县)、缅宁(今临翔区)、玉溪、新平、通海等地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的商人陆续到普洱经商,促进了商业发展。据统计,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至宣统三年(1911 年),思茅海关年进出口总值从 18.2 万两关平银增加到了 27.7 万两关平银。在对外贸易得以发展的同时,府内的经济也越发繁荣,当时集市有百货交易市场,布匹、粉丝、糖、挂面、银、铜、铁、丝棉织品、烟丝、药品等由内地输入,转销边地;茶叶、棉花、山货等由边疆各县和境外输入,转销内地。其中尤以茶叶为大宗,宣统二年(1910 年),仅经思茅关出口的红茶就达 655 担,金额 7553 两关平银,单这一项就占了全省茶叶出口总额的 26.2%。普洱府生产的,仅团茶一项,从普洱经昆明销往滇东及四川、贵州、广东、江西等省年销量达到 8000 担;仅“紧茶”一项,由骡马运至川边和西康、西藏的年销量就达万担以上。府治期间,茶、盐贸易繁荣,境内“商旅云集,商务繁荣,以茶为市,盐茶通商”。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普洱茶,府内的盐井有宁洱县属磨黑井、石膏井等,威远厅属抱母井、香盐井,镇沅厅属按板井、恩耕井等,道光《普洱府志》里有“盐井税课充盈”的记载。

在众多盐井之中,数“磨黑盐”受推崇,一度有“磨黑盐,天下咸”之说。普洱府的文化教育源远流长,开云南新学教育之先河。从历史上看,普洱境内设置正规教育始于明代,普洱府的教育则以置府当年设“训导”为开端。普洱府依照地方区划设立府学、厅学、县学,各级官学均设有学官 1 人,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厅学称“教谕”。明清两代,普洱府设有凤鸣书院、宏远书院、凤山书院、玉屏书院等多所书院。清王朝先后派遣了诸多文武官员在这片西南边陲大地上维护边陲的安定,大批官员带来了中原文化,在普洱府各大书院亲自授课,启智发蒙;结诗社,倡吟诵,讲习经典,传播儒风。例如,迤南道道尹陈灿,云南盐法道道台、著名诗人沈寿榕,开南书院山长、著名学者刘大绅等,他们都是积学有素的文官,一度将儒家文化传播到西南“极边之地”,让这片一直在史书上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地方有了夏弦春诵,让边地的读书人开始迈向“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书院教育为普洱近代教育的开启做了铺垫,其中最为著名的应当为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的普洱中学,这是近代以来云南省第一所开设新学的学堂,可谓开风气之先,在云南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20 世纪 80 年代,曾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的张继康在《云南教育大事记》中写道 :“1902 年,普洱中学堂的创办,云南才有了第一所现代新型学校。” 普洱中学曾培育出云南省第一批留学生柳灿坤、云南护国运动重要将领庾恩旸、中共早期党员杨正元、全国英模张培英等一批杰出人才。现在还保存于世的宁洱文昌宫就是普洱府教育文化繁荣的历史见证。

普洱府山川天赐,胜景可观。清雍正十年(1732 年)三月,普洱知府漆扶助到任后,在创办普阳书院的同时,对普洱山水人文进行了考察,并提炼出传诵至今的“普阳八景”,即 :天壁晓霞:位于城西郊普洱山,为一堵笔直峭壁,于晨曦初照,薄雾缭绕中呈现飞霞烯彩的瑰丽景观,故称。至今峭壁仍在,奇景仍可观赏。仙洞春云:位于天壁晓霞之上,有一天然岩洞,可容百余人;洞前一平台,自然景观秀丽。冬末春初,洞前云雾缭绕,似有云气从洞内散出,如飞烟吐雾,故名。龙潭秋月:在西门龙潭。当秋月映入龙潭水,静影沉璧,堪称奇观,故名。回龙夕照:位于城郊仁寿山顶,上面建有回龙寺。每年冬至节前后,夕阳余晖从普洱山两峰射出,形成光柱,照射在回龙寺红墙黄瓦上,美如仙宫胜景,因此得名。东岩兰萼:位于城东锦袍山上,昔有钟鼓楼一座。内有铜钟报时辰。东岭多兰萼 ,阴历三月,各色兰花盛开,清香四溢,引来满城游人。城畔荷风:荷池在城南,有“方塘不满亩”的诗句,不知何时形成 20 亩荷塘。秋季荷花怒放,金风吹拂,清香四溢,前人列为一景观。西岭温泉:城西 7 千米处阳广河头,有热水冒出。塘宽不盈丈,水深 6 尺,清澈见底,水含硫黄,浴后周身舒爽,可防治皮肤病。茶庵鸟道:位于城北 10 千米处,旧为普洱至昆明驿站。从此向北行走,驿道盘山而上,古木参天,道路狭窄,鸟鸣虫吟。此处旧有驿站、茶站、庙房,故名茶庵塘,景名茶庵鸟道。

普洱府民族众多,团结进步。早在普洱府设置之前,就有不同的民族在普洱生活。现存的清代绘本《皇清职贡图》《伯麟图说》《普洱府图说》《普洱夷人图说》等珍贵资料均描绘和反映了清代云南普洱府属及另外一些地方,包括境外各个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景,图中对当时各民族的称谓、风俗活动、居住环境等做了详细描绘。据光绪《普洱府志》统计,宣统二年( 1910 年)普洱府城驻地宁洱县就有 6.5 万人,整个普洱府人口近 70 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把人口从历史、文化和语言等角度划分为 56 个民族,普洱市有 14 个世居民族,即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回族、白族、瑶族、傈僳族、苗族、蒙古族、景颇族和汉族,其中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为 5 大主体民族。佤族、布朗族是普洱境内最古老的世居民族,其他各民族迁入的途径和时间不一,但迁入定居的原因基本相同,就是普洱资源丰富,可为各族人民生息繁衍提供广阔的空间。府治期间,管理者对府内少数民族风俗专设“礼防”,主要“司学务礼俗”,将部分群众文化活动纳入官府管理范畴,各民族民俗得以传承,众多民族传统节日流传至今,民族文化丰富灿烂。同时,各民族在普洱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相融共生、 团结进步。在普洱府治地普洱县(今宁洱县),还诞生了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普洱府自设立至裁撤,历时 184 年。

普洱府地处边界,与东南亚诸国山水相连,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加之此地拥有普洱茶贸易及盐井开发等关乎国计民生的要务,是名副其实的南方重镇、云南名府、茶马古道中心城市。(摘自《普洱茶马古道》)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那柯里古村:茶马古道上的中心驿... 下一篇: 江城茶马古道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