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历史钩沉
 

散落在茶马古道上的珍珠——古镇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23/6/7 10:14:40  点击数:

本网讯   茶马古道作为一个非常具体的载体,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茶叶、食盐、药材、棉布、丝绸、日常用品等等,或由骡马、牦牛驮着,或是人背肩扛,往来穿梭,沟通起不同区域间货物往来的同时,也让古道沿线的许多村寨、集市因古道而兴。

丙中洛、沙溪、鲁史、云南驿、磨黑、碧溪、娜允、易武、建水、团山、石屏、迤萨……在云南的茶马古道沿线,这样的古镇、古村落有几十个,每一个都是大地上的珍珠,每一颗珍珠里折射出的光芒,都可以编织起一本以小见大的史书。

今天,让我们走进碧溪古镇、安定古镇、景谷古镇,看看它们的“旧时光”与“新容颜”。

 

景谷古镇

景谷古镇,即今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下辖的景谷镇,为了与景谷县区别开来,当地群众一般称景谷镇为“小景谷”。景谷镇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之一,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底蕴深厚的茶文化,是普洱茶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素有“万担茶叶之乡”的美誉。

景谷镇地处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北部,位于景谷河上游,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1千米。东与凤山镇相连,南与威远镇接壤,西与民乐镇毗邻,北与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振太镇接界,全镇总面积263.5平方千米。全镇以山区半山区为主,森林覆盖率达82%,景谷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镇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生态环境良好,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教圣地“大石寺”,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茶树群落以及部分茶马古道遗迹等自然人文景观,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茶叶资源、石材资源等。

景谷古镇的发展与茶叶种植息息相关。据史载,早在清代咸丰年间,景谷古镇的民众就在文笔山、苦竹山、马鹿山等地种茶自食自用。清朝光绪末年,景谷古镇纪家村的前清进士纪襄廷弃官还乡,潜心研读《茶经》,他发现小景谷的气候、土质适宜种茶,便向外选购种子,先于陶家园试种百株,复于塘房山续种数十万株,精心培植,数年之后蔚然成林,可供采摘,于是广泛倡导,资助开荒恢复老茶园和新植茶园,使景谷荒山变为茶山,景谷河两岸形成茶区。在纪襄廷的引领倡导下,茶叶种植在小景谷得到全面推广,并影响到相邻的民乐、威远、振太等乡镇。景谷古镇所产之茶因其处于进藏茶马古道要冲的区位优势而受到众多商贾的青睐。那时,景谷古镇街上商贾云集,驮马往来穿梭,热闹非凡。那里的茶叶沿着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往四川、西藏乃至国外。如今,文笔山、苦竹山还保留着1500亩栽培型古茶园,这些老茶树散生于箐边杂树林中,绝大多数有碗口粗细,树龄约200年。

1912年,纪襄廷与本家纪仁寿在小景谷街创办了“恒丰源”茶庄,并在昆明南正街设立分号,销售普洱茶,生意红火。“恒丰源”茶庄之后,经营茶叶生意的茶庄在景谷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除了本地人康韶音、杨茂兴、董大老爷开的美利康、振兴祥,景东土豪梁星楼也到景谷街开设“同裕昌”号茶庄,之后四川、昆明、大理、巍山、新平、镇沅、宁洱等地茶商到景谷镇开设茶庄,景谷古镇茶庄多达27家,并有好几家在昆明设有分号。可见,当时景谷古镇的茶叶市场有多繁荣。

1937年是景谷镇茶叶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景谷镇茶市产销达到顶峰;也是这一年,一场大火烧毁了“恒丰源”茶庄库存的1000多担茶叶;纪襄廷也在这一年撒手人寰。当时的学者王毓嵩先生送纪襄廷的挽联为:“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蹻而后见公一人。”纪襄廷的墓志碑上也刻有这样的文字:“昔日的穷乡僻壤之地区,一变而为商贾云集之市镇,国计民生,日以富裕,地方文化日以发展。”足见,纪襄廷对景谷镇茶叶发展的贡献之大。

在纪襄廷大力推广种茶的同时,另一个景谷镇人李文相创办了私营茶叶加工作坊。1900年,李文相在景谷镇创办制茶作坊李记谷庄。“谷庄茶”用景谷晒青茶作为原料,送往下关加工,故称“景关茶”,质量甚佳,经过昆明、昭通运到四川的宜宾、沱江一带销售。茶商称之为“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该茶被誉为“沱茶”。“谷庄茶”对团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雏形,也打通景谷镇茶叶的另一条销路。1951年,下关茶厂在小景谷设立茶叶收购站。

1958年,景谷县茶产量过万担;1959年,成立县属的精制茶厂景谷茶厂;20世纪70年代,景谷镇茶叶产量过万担。

景谷古镇的古树生茶具有茶香高扬,水甜柔,甘醇顺滑,回甘绵长的特点。这种特性既与其品种有关,也与当地的土质、气候有关,更与其制作方法密不可分。景谷镇人制茶与其他茶区的制茶的最大区别在于揉捻较轻,茶叶内含的苦涩味物质揉出较小,这种独特的工艺极大地保存了茶叶内含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糖类物质和咖啡碱等有效物质,还保持了云南大叶种茶的高香,因此甘甜、韵长、气足、耐泡。

在岁月的跌宕起伏中,美利康、振兴祥、董家茶铺等茶号湮没在历史的车轮中,永远不变的是景谷镇茶叶“香高、味醇、品质佳”的美誉,仍然书写着其“衣食万姓”的不朽传奇:家家户户种茶、经营茶,靠茶致富,李记谷庄、昌泰、恒丰源等这些老字号也愈久弥新建起现代化的普洱茶加工厂……

除了悠久的种茶历史,景谷镇境内还有名胜古迹——大石寺,该寺位于景谷镇文山村委会海孜自然村,距离镇政府20千米,海拔2227米,是全镇最高峰。大石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续建于咸丰年间,岩高坡陡,有陕西华山之险;石寺凌云,有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之奇,在此登高望远,群山低矮,蓝天接顶,云飞下界,松涛有声,景色迷人。大石寺包括三皇宫、天生寺、祖孙殿、杨四将军庙、玉皇阁五个宫庙殿阁,此外还有“摸子洞”“积米洞”“一洞天”“鹊桥石”等奇景。历代文人韵士,登临观赏,刻石题词,赞叹这不可多得的天工奇观。

景谷古镇民俗文化丰富,有独具地方特色的牛撒撇、烧鱼、腌鱼、手抓糯米饭等特色小吃。节庆期间,还有陀螺赛、撒火把、泼水、跳笙等传统地方民族特色活动。(摘自《普洱茶马古道》)

 

碧溪古镇

碧溪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从遥远的年代起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它一直是北走楚雄、大理、丽江直至喜马拉雅,东往玉溪、昆明,南到宁洱、思茅、西双版纳以及东南亚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明永乐四年(1406年)设恭顺府,至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后移恭顺州于他郎寨,碧溪作为墨江县政治、经济、文化及商贸中心已有127年之久。自明朝设置城垣至今,历经600多年的雨打风吹,古镇早已容颜苍老,但那一条条由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切割而成的悠悠巷陌、巷陌中镌刻着深深蹄痕的青石板道,气势不凡的院落里近乎歪倾颓圮的木格窗、布满雨苔风锈的台阶、以及雕花镂凤的大门斗拱,依旧清晰的存留着历史的余温。

“古巷深深几许”,碧溪古镇的悠悠小巷,在透明而质感的阳光下,显得宁静、古老而又神秘。漫步在光烁、清洌的青石板路上,思古之情油然而生,让你仿佛置身于那段茶事鼎盛的历史里。古镇四周,曾筑有城墙,分东、西、南、北四门。两条青石板铺就的主街道成十字穿越古镇中心。巷道两旁,几乎每一间房子都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其一庭一院,建造井然,又极其讲究整体的布局。十字街道两旁的民居一律大门朝街,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屋脊对着屋脊,横成排、竖成列。尽管岁月磨蚀了这些庭院曾经的风采与色泽,但是当你登上古老的八角楼俯瞰古镇时,那些层层叠叠的飞檐瓦顶,依旧透出一股引人遐思的历史陈韵。穿行于深宅古巷之中,你会发现,每一户庭院,都住有人家,一家或几家人住一块,有汉族,更多的是哈尼族。他们单纯、自然、和谐地生活在这古老的风景里。在庭院的老石阶上,常会看到三三两两的老人聚在一起晒太阳。在进入巷口的不远处,我曾坐在一户人家的门槛上和一位大爷攀谈,问及当年的茶马盛事,老人随指一掰便道出几代赶马的祖先。赶马、贩茶、拉盐、驮布,他们的祖先就是在眼前的这条古道上来来去去的。老人甚至清晰地记得,街中心石板道上那道又深又长的蹄痕是怎样划出来的,为了证实他的记忆,他饶有兴致地带我去到那里,我怀着十分的敬意和好奇对那道划痕端详良久。我知道,其实同他的先辈们一起来往于古道的,还有那些剽悍的藏帮、刚毅的回帮、豪爽的纳西帮……操着南腔北调的人们在碧溪聚散,或南下走“夷方”,或北上当“藏客”,在这个镌刻下蹄痕的古道驿站里演绎着风云一时的传奇。只是现在,那段历史停顿并封存在了这里。

声名显赫的碧溪庾氏三兄弟曾几何时,在碧溪这个茶马古道上的繁华重镇,随着南来北往的马帮商贾们匆匆的行色而声名远播。如今时过境迁,在这个一切都靠按键操纵的时代,碧溪古镇在人们的意识里已经变得陌生,只有那些曾生于斯长于斯的历史人物,直到今天还在传递着让人瞩目的故事。在碧溪这个滇南多民族互通共荣的人文环境里,曾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庾氏三兄弟庾恩荣、庾恩旸、庾恩锡。庾恩荣是长兄,20岁时父母双亡,他子承父业,以经商抚养诸弟。清末在昆明登仕街开设荣庆和商号,并赴日本考察商务。庾恩荣重义轻财,在省城曾任墨江旅省同乡会会长,常资助在省城的墨江学生。他除了经商外,还积极投身政界和社会活动。1929年,任富滇银行总办,其后历任中国红十字会昆明分会会长、云南省参议员。三兄弟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庾恩旸。他在碧溪和墨江城完成学业后,23岁前往日本留学,在此期间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立志追随孙中山“推翻满清,建立民国”。1911年10月30日,农历9月9日,继武昌起义、长沙起义之后,云南也举行了推翻清朝政府的起义,庾恩旸追随蔡锷、唐继尧等人积极投身起义,并带领炮兵三炮轰定总督府。起义成功后,在五华山设立都督府,举蔡锷为都督,庾恩旸为参谋部长,时仅28岁。

1915年的春天,已升为中将的庾恩旸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他回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为当时叫他郎县的墨江城更名,几经斟酌之后,他提议将他郎县名改为墨江,取“墨水成江”之义。庾恩旸寄希望于墨江从此人才辈出。作为三弟的庾恩锡在云南独资创办了第一家机制卷烟工厂“亚细亚烟草公司”,所生产的名牌“重九”香烟,就是为纪念其兄庾恩旸曾领导云南辛亥重九起义而命名,此外,他在1929年任昆明市市长期间热心城市建设,拓宽街道、整修道路、整顿市容,并修建了金碧古幢、圆通公园、翠湖公园、大观公园、龙泉公园和太华公园等。而庾恩旸在大观公园附近的原宅“庾园”也成为了今日昆明的旅游景点称为“庾家花园”,作为碧溪古镇的人杰,庾氏兄弟可谓名垂青史。

青石板、雕花门、木格窗、古老的城门、幽深的巷道。穿行于碧溪古镇,我的心中涌动着一种悠远的宁静——当洁白的鹭鸶在古镇上空盘旋时,我感受到了这种宁静。(黄雁)

 

安定古镇

安定,系傣语,意为富饶的盆地。安定镇是景东彝族自治县北大门,是古代茶马古道从普洱进入大理一直往北入藏的重要通道。

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古镇在明代初年开始设关,是茶马古道上马帮运输货物必经的关口和马帮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安定古镇分上街和下街,上街是出入的关门所在,后因地点狭窄,于1932年停止赶街,后搬迁至下街,此后上街成为专门供马帮运输查验和税收之所。

古街道铺设于明代初年。清雍正《景东府志·卷一》记载:“安定关,在郡北百四十里,乃入郡之咽喉,为景蒙之北界,接壤南涧。”“安定日中为市场,子名鼠街,沿袭三百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有一些临街铺面经营土杂百货,日中为市。古镇保留有古德堡、安定铺、瓦厂哨塘、大司藩、南涧河瓦桥、川河瓦桥、鼠街都督府、嘎埂营、帽花山营、杨土司旧居、上街、下街等地名和遗址。

安定古镇大部分遗址保留在上街,上街保留着完好的石板铺筑古街,古街呈南北走向,北至弥宁公路边罗开南家宅右侧,南边跨青胜河过界碑丫口,长500余米,临街住户34户。古街道古井现在还能正常使用,民居老屋还有木匾、古旧家具。据传,街道两端曾设有南北门(称栅栏门),今已毁。古道过老街一段路面曾铺石板,西边铺卵石、块石。

上街的繁荣兴旺与唐南诏时期茶马古道的开通和引种茶叶生产有直接关系。安定古镇是茶马古道的必经要道茶马古道,上到大理、丽江、迪庆、西藏,下到普洱、景洪、缅甸、老挝,左通云县、耿马、镇康、凤庆、保山、缅甸。南来北往的马帮都要在古镇住宿和休息,最有名的马帮住宿店是谢家大店。

在安定还保留着景东最古老桥梁之一的南涧河瓦桥。该桥初建于唐代,位于安定古镇农贸市场旁的南涧河上,清末民国初年再次架设。大司藩和鼠街都督府属清代杜文秀起义军管制,大元帅下设18名大司,大司藩属第18名,官阶仅次于大元帅。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杜文秀、李文学起义军曾在安定鼠街设立鼠街都督府,是当时8个都督府之一。彝族起义将领罗自美曾任鼠街都督府都督。上街营盘山嘎埂营即鼠街都督府兵营,分先锋营、中营和后营。后人曾在此立祠祭祀,名为“大司藩”,现仅存断壁残垣,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定有许多有名的马哥头,毕文秀就是代表。毕文秀统领安定东、西两山马帮,往返茶马古道运输货物。此人忠厚老实、讲信用,安定老街大小老板、生意人都很喜欢他。不幸的是,1917年他在赶马途中得急病去世,年仅49岁。

随着公路的修通,茶马古道渐渐被淹没在深山中,茶马古道和马锅头只能作为历史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摘自《普洱茶马古道》)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茶马古道上的重镇——通关古镇 下一篇: 茶马古道上的交通枢纽 ——他郎...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