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普洱
 

心向党:阿佤人民新歌高唱千年越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梁荔  时间:2021/4/12 11:40:28  点击数:

普洱日报讯(记者  梁荔)    “村村寨寨诶,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社会主义好诶,架起幸福桥,道路越走越宽阔。毛主席怎样说,阿佤人民就怎样做,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阿佤人民唱新歌。”这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即将成立前夕佤族人民生产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也是佤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由衷心声。

半个多世纪以来,《阿佤人民唱新歌》在西盟佤山一次又一次唱响。每一次唱响,都唱出了佤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再次刷新的佤山新面貌和佤族新生活。每一次唱响,也唱出了佤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昂扬精神,以及对更加美好未来的向往和信心。

听党话 逾越千年

“木鼓一响,人头落地。”历史上的西盟佤族猎头既祭鼓也祭谷。每次拉木鼓(制作新木鼓)后,就要外出猎头来祭祀木鼓,血祭的根本目的是确保谷物丰收,不饿肚子。猎头习俗还演变发展成一部分佤族村寨之间、部落联盟之间的血仇与复仇的恶性循环,加剧了佤族内部的对立和封闭。猎头习俗也让其他民族“闻佤色变”,不敢轻入佤山。

长期的孤岛效应严重迟滞了西盟佤族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西盟佤族,仍保留原始社会特点,生产生活资料极度贫瘠,生产力十分低下,仍在使用结绳记事、刻木计数,树叶鸡毛当“信件”。据西盟县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近90%的西盟佤族群众没有完整的衣服,80%是缺粮户,年人均有粮仅100-125千克,一年吃不上半斤盐。

1950年到1954年,云南省先后派出4千余名各民族代表人士到首都参加国庆观礼或到内地大城市参观学习。通过走出去,佤族同胞极大拓展和加深了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认识,从而确立了对共产党的信念,看清了民族的光明前景,激发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热诚。

同时,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深入佤山访问传递党中央对佤族同胞的关怀,普洱慰问团赴西盟与群众联欢座谈、看病送药、赠送物质,人民解放军驻扎佤山与佤族群众朝夕相伴、情同手足、共建佤山。民心与共产党的初心心心相印,催生了一批下定决心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佤族进步人士。

1950年第一批西南地区民族国庆观礼团中,西盟一共去了4个人。其中2个是佤族。观礼归来后,他们都坚定地选择了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其中之一的拉勐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和交谈后,回到佤山力主“听毛主席话”,西盟佤族终于于1958年彻底革除了猎头陋习。同时,观礼归来的拉勐还与同行的西盟拉祜族头人李保,在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团结大会上一致建议,用佤族重大祭典仪式剽牛歃血、饮用咒水等方式,各民族一起盟誓跟随共产党。1951年元旦,在普洱县(今宁洱县)红场,在党政军各级领导与26个民族(有的是支系)的头人、群众代表的见证下,拉勐亲自执梭镖剽牛,与大家一起喝下了神圣“咒水”,立下了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另一位是佤族青年岩火龙,因与反动势力抗争不过,以死明志跟共产党走。

1956年,西盟各族各界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西盟直接过渡进入社会主义的决议》,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标志着西盟佤族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的千年跨越。

感党恩 当家做主人

1952年,解放军正式进驻西盟,西盟佤族把这些解放军叫作“解放”。“解放”们在西盟佤山耐心细致、艰苦卓绝地工作,把党的民族政策,把党中央、云南省委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了点点滴滴之中,与佤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群众薅秧、舂米、砍柴、修房子、挑水、发放口粮、调运籽种,教给群众农业生产技术,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通过这些真情付出和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的模范行动,“解放”赢得了佤族群众的爱戴,建立起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就像当时的一首小诗所描绘的那样:“凤凰进山百鸟迎,阿佤喜欢解放军,解放帮阿佤搞生产,阿佤解放是一家。一根藤条开小花,一根藤条结两个瓜,藤连藤,瓜连瓜,阿佤解放是一家。”

1956年,岳宋头人岩三准备把蓄养的家奴岩特卖给外寨用于砍头祭祀。西盟工委的同志闻讯赶来,耐心做岩三工作,后经反复协商,最终用银元和盐巴把岩特赎买下来,将其安排到了县农场工作。岩特成了西盟第一代民族工人的一员。岩特特意从此改姓“毛”,以世代铭刻毛主席、共产党的救命之恩。

对待家人般对待少数民族,犹如春雨润物,让佤族人民情感上靠近共产党、理智上接纳共产党,共产党在西盟佤山的群众基础开始建立并日渐增强。1957年,西盟首次吸收发展了6名少数民族农民党员,包括3名佤族农民党员和3名拉祜族农民党员。

西盟解放之后,各级人民政府在帮助佤族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从内地运来大量粮食、食盐、衣物、锄头等生产生活资料,发放给西盟各族人民,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西盟佤族第一次看到的汽车,就是人民政府运救济物资的军车。

为了贯彻实施好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大力培养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1953年到1954年期间,就派出168名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士到内地参观学习。同时组织426人参加民族训练班,他们当中有 7人被送到云南民族学院深造,有32人被吸收参加了工作。源源不断培养出来的佤族干部,成为西盟佤族实现好民族区域自治权利、履行好地方人民政府公共职能的骨干力量。

跟党走 旧貌换新颜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西盟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系,人民民主不断加强,平等、团结、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建立和巩固,曾经的“闻佤色变”,变成了各族人民一起“唱新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佤山新家园,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数十年间日新月异的持续发展,不断实现着“民族团结誓词碑”中众人的寄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由幸福的建设社会主义大家庭。”

西盟佤山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几乎可以说全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半个多世纪间,在持续推动原始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基础上,西盟的工业、商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通信、教育、文化、科技、广播电视、卫生、防疫及金融等行业,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

步入21世纪以来,在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西盟的产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全县实现绿色GDP12.95亿元,占传统GDP的95.43%,增长10.83%,实现绿色人均GDP1.35万元,增长9.79%。在大力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基础上,西盟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猛。2019年,西盟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5项,市级非遗项目71项,县级非遗项目64项;市级传承基地2项;有省级传承人6人,市级传承人17人,县级传承人157人。“佤族艺人”成为云南“四大劳务品牌”之一。西盟成功创建了勐梭龙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普洱首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佤部落省级旅游度假区。仅2019年一年就吸引了137万人次游客到西盟旅游,带动县内农产品消费、旅游产品消费上亿元。

21世纪的西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再次表明:共产党的领导,是边疆少数民族攻坚克难、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共产党人是危难之际的坚强依靠,汹涌激流中的中流砥柱。

“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阿佤唱新歌。”这不仅仅是歌词,更是西盟佤族在共产党领导下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真切实践和历史事实,其中也内含着理论逻辑。佤族人民心向党,是70年边地佤山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实践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带来的必然结果。

△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马散村新貌。 (资料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大山深处的“爱情瞭望台” 下一篇: 江城老帕卡:这罐茶里有暖暖的味...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