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普洱新闻
 

同行敬重的本色专家——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五)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19/12/14 10:20:02  点击数:

普洱日报讯(云南日报记者 张子卓 郎晶晶)有人说他随时一挽裤腿就下田种地的样子像个农民、学术之光却引领业界;有人说他亦师亦友、风趣又可亲可敬;有人说他聪明智慧、热爱生活又情系百姓;有人说他勤奋执着、严谨又诚实可信……

采访那些与朱有勇院士打过交道的专家学者,他们都欣然接受,并为记者从不同侧面讲述了这位让人亲近敬重、有着与土地一样淳朴本色的农科专家。

[刻苦攻坚成果斐然]

得知中宣部授予朱有勇院士“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伯志替这位同窗感到由衷自豪。他表示,这既是对朱有勇院士的高度褒扬,也是对全校师生的极大鼓舞。“他是农大人的榜样和骄傲,我们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掀起学习朱有勇院士‘时代楷模’精神的新高潮。”

吴伯志和朱有勇是大学同学,又一起留校任教。几十年来,他见证了朱有勇如何坚持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本色,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朱有勇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上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师从云南农大第一代植物病理学专家段永嘉。从上学到工作,吴伯志对朱有勇最深的印象是勤奋、自律。“他有自己清晰的时间表,该吃饭的时候和大家一起吃饭、聊天,吃完饭很少逗留,直奔实验室。”有一次朱有勇主持中国一个关于粮食安全的咨询项目,大年初三就拉着团队去文山调研。大家都说:“朱教授一般过完正月初一就算过完年了。”40多年来,朱有勇不是在实验室做研究,就是下乡种试验田。为节省时间,吃饭也常常用泡面对付。

这样的坚持和刻苦是他取得过人成绩的基础。

“朱院士通过多年深入系统的研究,结合长期以来云南农业生产中作物间套种实践和农业生态自然规律,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病控病、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理论,其成果在指导我省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平华介绍。

但在30年前,朱有勇大学刚毕业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时,业界并没有人对此感兴趣。“朱院士是顶着很大压力坚持下去的。”云南省植保植检站站长李永川回忆道。

一个不被看好的研究课题,朱有勇埋头苦干,一做就是18年。直到2000年其学术论文在《自然》杂志上刊出,才蜚声海内外,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2011年12月8日,朱有勇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也由此成为第一位云南“土生土长”的院士。

做科学研究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靠的是一股坚持和执着,靠的是甘于平淡。在2015年召开的“滇型杂交水稻发展50年暨杂交粳稻科技合作论坛”上,朱有勇在发言中说:“当前,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为开展科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我们要沉下心、稳住气、刻苦攻坚、有所创新,做出一流的成果!”这也印证了他默默坚守的底气和理念。

[学术光辉引领业界]

“朱院士真的是实至名归。”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西莉说。她向记者介绍了朱有勇于2000年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上以封面文章发表的学术论文《水稻遗传多样性及病害控制》。

“这是我国科技界植物保护学科在该类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令业界感到震撼和鼓舞,他的学术光辉引领业界。”刘西莉说。

“其研究成果不仅对云南有重大意义,对全国、全世界都有重大意义,是对全世界农业生产的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荣廷昭,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对朱有勇都有这样的评价。

宋宝安认为,朱有勇开创性地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植物病害防治理论相结合,几十年如一日在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领域攻关,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再到转化应用各个层面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完整科学体系。其成果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是当前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中行之有效的生态控害技术,充分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前瞻性、创新性。他发明的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技术被政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成功范例。

[忠厚耿直胸怀天下]

已经80多岁的荣廷昭院士,评价朱有勇“对人真诚、善良、忠厚耿直”。不论对同行还是对农民,朱有勇说话都是有一说一、实事求是,特别是说到成果时从不吹牛。

荣廷昭最佩服朱有勇即便在入选工程院院士以后,虽然年过花甲还是亲自和博士生一起种样板田。“他从不要求农民必须怎么种,都是先自己种样板田,成功了,农民自然就愿意学了。”吴伯志说,朱有勇和农民有着天然的感情,每次下乡都能很轻松自然地和农民打成一片。

“他是一个有知识的农民。”李永川说,每次见到朱有勇,他几乎都在地里,但是打电话找他请教问题却也能及时得到回复,实在是人民的好科学家。

刘西莉说,朱院士带领研究团队建立了生物多样性防控植物病害的创新研究平台和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推动了全国相关同行在这方面的生态防控研究和生产实践。在他的科研工作中真正体现了“解民生之多艰”的家国情怀,以及通过科研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科学精神。

立足云南,胸怀天下。朱有勇带领团队多次到全球稻米生产区调研,希望把他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全球去。他们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

扎根大地,把解决农民的生产问题放在首位。2011年,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有勇提出,希望专心搞科研,不再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两年后他如愿以偿。

[情系民生智谋发展]

朱有勇的智慧常常令同行击节叫好,而他又一直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作为前辈,荣廷昭这样评价朱有勇:“他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深入骨髓的感情。所以他对农民的问题想得透彻,既要贴近科技前沿,又要能够解决生产问题。他有着服务‘三农’的情怀,选取了很多高原特色农业的技术难点在攻关。如解决三七连作问题,提出在松树林下种植三七,在迪庆香格里拉干冷河谷种植葡萄助藏族群众脱贫等,都是实实在在地为云南农民做实事。”

三七种植需要育苗一年、移栽两年后才成材采收,但种植过一轮三七的土地中就含有了很多病、虫,三七长势越来越差。过去的研究都是有什么虫“治”什么虫,效果并不好。朱有勇关注这个问题后,一改以往思路,聚焦土壤修复,经过反复试验,探索了一套成熟技术,用于育苗实现同一土壤的连续“耕作”,且在天士力等两家大型企业开始了“工厂化”育苗。对于这种创新工作思路的做法,吴伯志评价:“朱院士在选择课题和搞科研时,都充分显示出了他过人的聪明与智慧。”

朱有勇第一个提出在低热河谷区种植冬季马铃薯。这种智慧实现了农民增收。以前云南的马铃薯种植都是春播秋收。现在,德宏、普洱、西双版纳、红河、临沧等地的低热河谷大面积种植冬季马铃薯,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亩产平均3.3吨的马铃薯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荣廷昭说,朱有勇尊重年纪大的同志,扶助年轻的同志,所以能团结同行一起做事情。提到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事情,他说,朱有勇是带头人,也是桥梁和纽带。如今,院士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澜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孟连县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下一篇: 普洱市在建高速公路里程突破60...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