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普洱新闻
 

【回眸“十三五”】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谱写普洱发展篇章

——普洱市“十三五”科技工作发展综述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于飞  时间:2021/3/15 11:35:10  点击数:

● 累计建立院士工作站1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名列全省前列

● 18人入选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云南省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对象

● 2019年,全市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37593.4万元

● 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0家

● 获得国家批准文号药品68个

● 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项目308个

●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250余项

普洱日报讯(记者  于飞)    “十三五”以来,普洱市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普洱建设,释放了科技创新活力,谱写了普洱发展新篇章。“城市大脑”“智慧旅游”“科技助农”等科技成果的广泛推广运用,不仅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而且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科技体制改革成绩斐然

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普洱市制定出台《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普洱市实现2020年全市R&D经费投入占GDP0.99%的实施方案(试行)》《普洱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等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文件,涉及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金融普惠、技术转移、科研诚信、产业培育等领域,为全面深化普洱市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十三五”期间,各年度全面深化改革台账任务完成率均达100%,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名列全省前列,本土人才队伍日益发展壮大,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成果转化促社会效益明显。

普洱市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等资源,结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中的人才和技术需求,大力引进高层次人员和团队,全市累计建立院士工作站16个(其中,外籍院士站2个)、市级院士团队科研平台6个、专家工作站28个,其中,环境资源领域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在“李崇银院士工作站”的推动下,5个县(区)荣获“天然氧吧”称号;思茅厚普饲料公司建立的中国工程院李德发院士工作站,进行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尤其在泔水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且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依托滇沪合作机制,先后选派50余名科技管理干部赴上海市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参加培训深造。截至目前,累计入选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云南省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对象18名,成功出站10名。

科技研发投入提质进位

双创动能活力不断增强

普洱市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及创新主体研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创新激励政策,采取培训督导与补助激励相结合的有力措施强化科研投入,让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动能活力不断增强。

据统计,市级共投入科技经费达14093万元,先后统筹兑现市级研发经费后补助达2957.15万元,累计争取获得省级研发投入补助1392.6万元,省、市财政投入后补助资金4227.8万元,拉动全社会研发投入近11.06亿元。全市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从“十二五”末的13454万元增加至2019年37593.4万元,实现连续三年平均增长33.52%的目标。同时,举办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统计培训40期,参训人员达1000余名,相比“十二五”增幅达251%。

科技研发的投入,让双创活力大幅增强。创新主体培育初具规模,全市累计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97户,总计达334户。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0家,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户,三年有效期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6户,增加到2019年末的22户。创新平台的搭建不断增加,重点围绕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布局,抓创新环境建设,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共计认定云科众创空间4家,获得国家众创空间备案认定1家、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公共科技服务平台1个,认定创新型企业4家。创新创业大赛成绩显著,组织近200家企业和团队参加比赛,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5个、优胜奖15个、组织奖3个。

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生物医药产业成果丰硕

普洱市先后与20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深入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一是深入推进科技入滇常态化试点工作,举办10余场科技入滇专场对接会,实现“科技入滇”项目征集150项、签约85项,获沪滇科技国内合作专项支持3项,推荐申报上海市科委国内合作专项11个、资金支持275万元。挂牌成立“上海生物医药促进中心普洱分中心”,承办生物医药对接考察、培训等活动6场次,培训人员400余人。二是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周边国家科技交流合作,建立老挝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开展科技交流合作5次。支持周边国家开展各类实用科技技术培训800余人次。三是加强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合作,推动“景东120米脉冲星射电望远镜”项目落地开工,推进“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综合科考”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当地文化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做好科普科考大文章。

通过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普洱市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云茯苓、林下三七、普洱白及等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最大的云茯苓、普洱白及主产区和林下三七种植示范区,龙血竭片年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普洱云茯苓占全国60%份额。截至2020年10月,全市生物药种植面积达51.3万亩,优质原料基地近20万亩。“滇及”牌白及2018年至2020年连续3年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名药材”,4县(区)被认定为云南省“云药之乡”,全市共获得国家批准文号药品68个。全市先后建立省、市级生物医药产业相关院士专家工作站25个,获得省级重点实验室认定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产业创新联盟1个,挂牌成立“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普洱分中心”,获中药材科技示范园等3项认定企业33家。

同时,普洱市还在生物医药产业上打造了一批普洱标准,生物医药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云南省《林下三七中药材——三七生产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发布并申请专利数十项,制定《铁皮石斛人工集约化种植综合标准》地方标准1个,发布《普洱市白及生产综合技术规范》团队标准1个,获得国家中药材种植养殖业协会授予白及道地药材种植基地1个,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所合作完成的白及质量标准将成为2020版药典白及标准。

科技扶贫成效显著

助力农户脱贫致富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安康乡上寨村,村民鲍世开在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种植了新品种珠芽魔芋。据他介绍,每亩珠芽魔芋的收入能达到8000至12000元,一年的收入可达5至6万元,收入得到大幅提升。而这只是全市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增加产量与收入,让农户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普洱市创新推出“一个院士(专家)+一帮团队+一个产业+贫困户”的科技扶贫新模式,重点围绕茶叶、咖啡、肉牛、坚果、生物药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向精深加工、特色化方向转变,以重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的实施,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扶贫模式。

据统计,全市累计选派“三区”人才276名、科技特派员728名到脱贫一线开展创业和相关技术指导服务,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项目308个,经费支持9715万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250余项,覆盖563个贫困村,带动75400余户贫困户脱贫。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普洱为绿色充“植” 下一篇: 纪检干部忙“春耕”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