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 创建动态 >> 列表

 

普洱西盟:用好非遗资源 做好转换文章

  来源:西盟云 时间:2024/2/3 点击:207

 

西盟县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佤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佤族织锦传承古法技艺,其独特的色彩和纹样映射着佤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民俗风情,承载着佤族人民的记忆,于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西盟县坚持走文旅融合发展道路,充分发挥西盟佤族织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优势,学习借鉴彝绣成功经验,在设计、质量、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推动产品迭代升级,通过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打造出新的品牌,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增收的新渠道。2022年以来,共接待“非遗+旅游”游客人数75.66万余人次,带动佤族织锦及其周边产品销售额达1450余万元,带动3000余名从事佤族织锦技艺群众每年户均增收8600余元。

在传承保护上下功夫,推动佤族织锦从历史走向未来。

坚持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广泛开展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充分展现佤族织锦的文化底蕴、时代价值和社会功用,让“一针一线里尽显传统文化,一经一纬间织就秀美佤山”的古老技艺世代相传。

开展非遗资源整理。通过走访村寨、座谈交流、访谈技艺能人等方式,与传承人及传承群体面对面访谈、记录、拍摄,看原物、查原貌、录原态,圆满完成佤族织锦普查4次,采集收录要素52项,拍摄图片、视频资料1000余件,对织锦的历史渊源、色调搭配、纹样图案等要素进行梳理,进一步弄清楚佤族织锦历史渊源、传承谱系、技艺特点等文化要素,为传承保护打牢基础。

完善非遗保护机制。将佤族织锦纳入西盟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从制度上、技术上强化保护。与专题博物馆建立合作机制,投入保护资金168.14万元,推动披肩、服饰、茶席、如意带、牛头包等佤族织锦代表性作品列入中国家纺博物馆、省市博物馆等展馆进行收藏保护。

培养非遗传承人。依托“西盟工匠”技能品牌,把佤族织锦技艺作为工匠培训重点,培养各级传承人50名,收徒108名进行“传”“教”“带”,对织锦工匠给予贴息贷款、评先评优、承租集体资产等扶持政策。争取文旅部项目支持,每年投入25万元资金用于织锦传承保护,对省、市、县级传承人按照每人每年8000元、3000元、1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在创新赋能上下功夫,推动佤族织锦从“大山”走向“大众”。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让古老的非遗以灵动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推动佤族织锦走出佤山、走向大众。

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培优市场主体工程,支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办专业合作社13个,培育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西盟佤山韵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5家,创办省级非遗工坊1个、分工坊11个。支持非遗工坊充分运用好商标权、专利权,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工坊知名品牌。积极申报“西盟佤族织锦”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一步放大佤族织锦区域品牌效应。

开展创新技能培训。县级建立佤族织锦培训基地,通过培训平台辐射带动全县5镇2乡,开展织锦技艺创新、直播带货、土特产包装设计等系列培训,推动佤族织锦在新时代展现新风貌、迸发新活力。举办佤族织锦传统技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等“七进”活动84场次,开设传承班12届,开展传承活动176场次,推动更多佤山儿女传承发展织锦技艺、提高制作水准。目前,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16期、培训群众5385人,其中3643人已成为织锦能手。

探索制作文创产品。支持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立足市场需求,对接云南奥斯迪实业公司、浙江嵊州领带协会等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发织锦文创产品、优化织锦工艺,将佤族织锦元素融入衣物、饰品和其他生活用品中,推动产品迭代升级,设计推出服装、挎包、香包、发卡、首饰、挂件等20余款深受市场欢迎的文创伴手礼,实现织锦产业产值1197.8万元。2022年推出的佤族织锦新产品“佤族香包”、“化妆镜”荣获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优秀作品”。

加强产品宣传推介。采取“线上推介+实地宣传”的方式,综合采取歌舞展演、文化展览、产品展销、文旅推介等形式,在上海旅游节、昆明旅交会、南博会、文博会、茶博会、花博会等大型国际节庆活动上充分展示佤族织锦技艺和产品20余场次,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展示佤族织锦15场次,推动佤族织锦走出西盟、走出云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推动佤族织锦从“老手艺”变成“新产业”。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学习彝绣先进经验,找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推进佤族织锦与本地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通过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式激活非遗生命力,为本地群众开辟出增收致富新渠道。

走出去学习融合经验。组建由党政人员、企业代表、织锦手工业者和致富带头人等组成的考察团,赴楚雄州永仁、大姚等5个县(市)考察学习,重点学习彝绣文旅融合发展经验,进一步优化调整织锦产业发展思路,研究制定织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着力推进“非遗+旅游”的有效链接,助推文旅市场全要素蝶变升级。

沉下来打造融合路线。推出体验佤族织锦传承精品线路的“织锦游”,把秧洛村博航十组、马散村永俄寨等旅游特色村寨串联起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出佤族织锦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文旅项目,形成从开发端到市场端的完备产业链,让游客可以近距离体悟非遗魅力。

市场化放大融合成效。深化与上海市黄浦区的沪滇协作,用好中国旅游集团、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等定点帮扶机制,支持佤族织锦参加上海沪滇帮扶云品入滇、百县百品展销等活动12次,销售产品30余万元。主动与星巴克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洽谈合作,签订年均6万元左右的佤族织锦订单,推动佤族织锦挂件、茶席、如意带走进星巴克门店,不断提高佤族织锦品牌价值。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直播销售,通过西瓜视频、快手、抖音等平台累计销售佤族织锦产品近330万元。

 
 
CopyRight www.puernews.com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普洱市委宣传部 中共普洱市委统战部 普洱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